第15版:创 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3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极地科考装备建设期待提速
李予阳

新年伊始,为救援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科考船乘客而受困密集浮冰区的“雪龙”号牵动了不少国人的心。1月9日,“雪龙”号成功突围第三天,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向此前为“雪龙”号全面大修作出贡献的中船工业集团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七○八研究所发去感谢信,同时感谢“雪龙”号被困期间,两家单位积极安排船舶专家全程参与极地中心应急指挥,为“雪龙”号顺利脱困提供的专业技术支持和帮助。

“雪龙”号是我国第三代极地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1993年从乌克兰进口,是我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我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舶,更是我国进行极区科学考察的唯一一艘功能齐全的破冰船。经过多年高负荷运转,已有20年船龄的“雪龙”号老态初现,逐渐不能适应新的科学考察要求。为此,中国国家海洋局于2011年9月提出“雪龙”号的改造计划,并于2013年将其送入中船工业集团旗下的江南造船公司进行大修,破冰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此次“雪龙”号的成功脱险,也引发了我国多个行业对践行“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深入思考,和对加快海洋科考装备建设步伐的期盼。“雪龙”号此次南极脱困,一方面说明我国破冰科考船研制水平和极地科考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具备了从船舶及相关设备研制到极地科考实践的能力,但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我国极地科考装备力量还比较薄弱。目前,我国在南极建有三个科学考察站,在北极也拥有一个科学考察站,但却只有“雪龙”号一艘极地破冰船来回奔波运输人员和物资,这与我国海洋大国的地位严重不符,更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远洋科考任务需求。与美国、俄罗斯等国常规动力重型破冰船相比仍存在差距,与核动力破冰船更有巨大差距。

从当前的国际形势看,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北极冰层融化,连接欧洲、东亚和北美的北极航线已经成为可能。而从目前的情况看,无论是远洋科考还是极地科考,我国仍处在急需“破冰”的阶段。目前仍在服役的科考船大多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建造或改造而成,老化十分严重,而不到10年船龄的新船所占比重不高,这就导致大部分船舶现在已经很难满足海洋科考、海底探测、远洋观测、极地航行等多种需求,并给船舶的维修、运营和管理带来不小的难度。

一个真正的海洋强国,未来不能没有开辟北极航线、加快资源开发、加强极地科考、保障极地运输的极地发展战略,也不能没有实现这些目标的现代化海洋及极地科考装备。

正是基于我国海洋科考装备的发展现状,以及全球极地开发的风起云涌,我国尤其需要从国家战略发展的层面看待并重视海洋科考装备建设事业,加强战略引领和顶层设计,发展极地科考船舶装备、极地破冰船舶装备、极地运输船舶装备,加快发展海洋科考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改变我国海洋科考装备整体落后的状况。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