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4年3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引金融活水 润实体经济
本报记者 崔文苑 陈果静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作为本年度重点工作,并指出,“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在当前经济下行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下,如何让金融创新有的放矢、发挥好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首先要解决的是“钱去哪儿了”的问题。“去年,不少企业感觉资金周转紧张。尤其是中小企业,他们在发展方面有很多困难,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融资难、融资贵。”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工商联主席孙明告诉记者。与此同时,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已达110万亿元。

货币投放这么多,企业还缺钱,钱到底去了哪里?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化工集团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嘉用一个例子告诉记者,“与我们公司合作的供应商中有一家民营企业,合作好多年了,就在我们希望它扩大经营的时候,它却逐渐转向做金融,不愿做实体经济。因为‘钱生钱’的利润比做主业更快。”

必须通过市场化改革,让金融之水先“活”起来。“想让中小企业喝到更多‘活水’,应该更加重视小额贷款公司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富通集团董事局主席王建沂表示,这意味着需要通过加快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改革步伐,让活跃度比较高的民间资本发挥“鲶鱼效应”,形成市场多元竞争的格局,从而让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张建国认同这一改革思路,并对改革前景充满信心,“下一步,我国金融业改革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破产条例等制度的推出、利率市场化进度的加快、民营银行的组建运营等,都将进入实质性阶段。”

有了源头“活水”,如何修建顺畅的“渠道”也很重要。“许多小微企业只有简陋的机器或租来的厂房,拿什么做抵押?”孙明代表说,解决质押“难”,是破解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前提。对于银行来说,更倾向于以房产等不动产作为抵押物,而中小企业大量资产是动产和知识产权。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建议,完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制定专利、商标、著作权价值评估指南和操作规范,细化知识产权评估准则和标准,增强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引来了“活水”,如何提高资金效率同样关键。代表委员们的建议中,关于探索发展融资租赁的建议频频出现。因为企业从租赁公司租用设备,不用一次性支付全款,从而减少资金占用,实现资产轻量化发展。这种融资租赁和实体经济发展间的有效对接,生动诠释了“金融创新围着实体转”的核心含义。

此外,还需要良好的、不断完善的财税政策作支撑,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投入力度,激励商业银行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全国人大代表、湖北银监局局长邓智毅建议,把中央各项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财政性资金、基金按一定比例用于商业银行,增加小微信贷资源的风险补偿、补贴、奖励。

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坚定推进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而金融业的繁荣,同样离不开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社会稳定和改革开放。“我们得益于实体经济,愿意与实体经济更好、更快地共同长远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张红力,道出了金融创新围绕实体经济需求、实现双赢的美好愿景。 (相关报道见七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