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3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政策支持给力,法律保障有力,转型升级加力,科技支撑助力,公民参与聚力——
各方共同发力 绿水蓝天可期
本报记者 王 晋 谭 辛

坚决向污染宣战!

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昭示了政府治理污染的坚定决心。频频来袭的雾霾成了群众的“心肺之患”,环保更成为热点民生话题。如何治理“心肺之患”?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代表委员们认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发力,跳出“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局限,区域联防联控,强化监督问责,确保打赢环境治理这场硬仗。

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中核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钱天林说,“大气污染防治涉及诸多管理部门,涉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许多区域及省份,涉及电力、钢铁、化工等众多行业、企业,有条有块,有防有治,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他建议,从国家层面立法、加大执法力度、制定引导政策,建立更严格的排放标准,有效统筹各种资源,建立长效机制。同时,加大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核电、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委书记李志刚提出,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督执法力度,污染企业坚决“关停并转”,同时实行严格的项目准入制度,对达不到节能要求的项目一律不审批、一律不准碰,“制度的执行关键在人,有了好的办法、好的制度,关键要靠人落实,对污染企业绝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少代表委员提出,立法是保障,执法是利器,必须加大执法力度,让违法企业付出巨大成本。还要制订科学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实现环境污染“一票否决”。

“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新的发展理念正在各地付诸实践。今年2月密集召开的地方两会上,有22个省份下调GDP增长目标,除7省份持平外,仅有2个省份上调增长预期。

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处处长莫小峰代表建议,尽快建立一套科学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综合考虑其导向作用和数据的可获得性,包括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科技创新、民生改善等指标,加大节能减排指标的权重,增加约束性指标如大气颗粒物污染指标,通过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从制度上保障绿色发展。

“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生机勃勃的朝阳产业”,让不少企业看到了巨大利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小康说,“听了报告,作为环保行业从业者非常受鼓舞。目前节能环保领域产业集中度较低,应当高度重视、扶持培育节能环保领域的大型骨干企业,发挥企业在结构调整中的主体作用。”王小康委员建议,要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投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做好示范和推广,通过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改造传统产业和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实现转型升级。

生态保护需要注入科技力量。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总工程师阎保平看来,摸清家底非常重要。她告诉记者,“我们国家亟需收集、掌握、分析生态环境的基本数据,否则没法作出科学判断。不论我们现在遇到的环境问题是哪个历史阶段造成的,做好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分析、计算,以及最终数据的可视化展示,都能帮助政府科学决策,未来还可以对世界作出贡献。”

要破解污染问题,必须实行区域联防联控,共同出重拳治重污。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政协副主席、河北医科大学副校长段惠军说,“京津冀是好邻居,过去可谓‘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但现在变成了‘青山一道同雾霾,月月十五难见月’。”他建议,京津冀协同发展,把雾霾的联防联控作为突破口,建立京津冀雾霾治理联防联控机制。他还提议,要关注雾霾治理后的后续问题,比如煤炭的替代能源、相关产业的工人转岗就业等。

人人都是环境的参与者,人人都该为环保出力。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副主席蔡威在大会发言时疾呼,“每个公民都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培养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绝不能一边抱怨雾霾,一边又不愿安步当车节能减排,甚至随意燃放鞭炮烟花。”代表委员们提出,每个公民都应树立全新的消费观,减少碳排放,点滴努力也能改变现状。

政策支持给力,法律保障有力,转型升级加力,科技支撑助力,公民参与聚力。汇集各方力量,我们就能让蓝天白云常在、绿水青山永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