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3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公平与正义看得见摸得着
——代表委员畅谈依法治国
本报记者 李万祥 刘松柏

“以前老百姓对法庭很陌生,现在通过电视直播就能看见了。”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灯塔民族社区党委书记刘荣喜说,当地法院和检察院经常走村串户,宣传普法,让老百姓觉得离法律近了。

依法治国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我注意到,政府工作报告的开头部分‘过去一年是本届政府依法履职的第一年’,‘依法’让我印象深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科社部主任王怀超说,只有政府带头依法办事,才能树立起法治权威,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才能增强。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依法治国,政府首先要依法行政。只有将权力法治化、规范化、监督化,政府才能有执行力、公信力,有服务效率。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南充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高先海说,“过去有的干部习惯于拍脑袋发号施令,决策不依法、遇事不讲法、办事不懂法、自己不守法,甚至侵犯公民、法人和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群众对此反映强烈。”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求坚持依法办事,运用法治思维推进各项改革举措。需要修改法律的可以先修改法律,需要得到法律授权的,要按法律程序进行。”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李瑞丰说。

“依法行政关键是建立长效机制。”全国人大代表、四川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传敏说,为了更好地依法行政,成都市人大常委会组建了立法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知名法学学者为顾问,“政府建立法律顾问制度,不仅能够保障重大决策和重要措施的合法性,而且能为政府化解复杂社会矛盾提供法律参考。”

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法治的一个核心标志就是透明。“为什么法院做了那么多实实在在的工作,群众有时还是不满意?答案是老百姓不知情,就会产生这样那样没有依据的猜想。”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说,“让公众在每一个案件当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司法公开是根本出路。”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巩富文说,“应创造一切有利的环境和条件,确保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司法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应坚持依法、充分、及时、便民的原则,不断扩大司法公开的范围,确保当事人和人民群众能够全面及时地掌握司法信息。”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律师协会副会长施杰说,“现有司法作风的改变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变革。”审判公开、执行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最高法公开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发布保障民生典型案例,最高检发布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典型案例……,以公开促公正,我国司法公开力度不断加大,司法公正日益彰显。

让法治成为全体公民的信仰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无论什么人,无论官职多大、地位多高,只要违法犯罪,必定受到法律的惩处。”这是我国依法治国进程中的最强音。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保建说,“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任何人都不能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也不能被排除在法律保护之外。”

“决不允许对群众的报警求助置之不理,决不允许让群众打不起官司,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北京市副主委汤维建说,这“四个决不”切中要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已有法可依。”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高小玫谈到,但在肯定有法可依的同时,还要看到仍然存在有法不依、有法未依、依法不当、选择依法的情况。

“下一步,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进一步提升司法公信力,让法治成为全体公民的信仰。”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谢勇说。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