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政府部门要严格履行监管职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环境治理;另一方面,还要更好地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通过价格杠杆的调节,理顺各类资源产品的价格传递机制。两种方式缺一不可,并行不悖。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工商联的一份提案指出,要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需进一步明确“污染者付费、专业化治理”的工作思路,这种提倡更多采用经济调控与行政调控相结合的思路,引发代表委员广泛关注。
前段时间,一些地方铁腕治污,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关停并转”,收到一定成效,群众也给予充分肯定。对此,有代表委员认为,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严格履行监管职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表明越来越多的地方在环保工作中“动真格”,其经验值得各地推广借鉴。同时,要根治环境污染问题,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还要更好地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我国环保问题的形成原因复杂,比如,有历史的原因,有人口分布不均衡的原因,有发展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的原因。从能源结构上看,我国基础能源主要依靠煤炭,全国电力供应中约80%是烧煤发出的火电,大气污染等负面效应突出;从发展模式上看,偏重重化工业的粗放式外延型发展模式,导致单位GDP产出中的能源消耗居高不下。这些都表明,我国节能减排的空间巨大,利用价格杠杆等市场化手段进行调控的空间也很大。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分析认为,资源粗放型投入,以及与煤、电、油等能耗相关的制度安排,形成了危及环境质量的不良传导链条。比如资源“从煤到电”,又传导到千万产品的产业链上,这个过程中,价格扭曲、成本过低,助长了粗放式、挥霍式增长模式和社会消费习惯。
从资源税改革切入、带动电力价格和电力部门系统化改革、进而引发新一轮税价财联动改革,亟待形成“路线图与时间表”。通过理顺基础能源比价关系,形成以经济调节手段为主的制度安排与运行机制,促使市场主体和居民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根据市场信号和政策导向积极主动节能降耗,就显得更加重要。也只有这样的长效机制安排,企业才会根据市场信号和政策方向千方百计开发有利于节能降耗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才能真正把低效、落后、过剩的产能挤出去;广大的社会家庭和个人才会更加注重践行低碳生活,把不良生活习惯改过来,逐步形成绿色、环保、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在这一过程中,立法和政府部门还应尽快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将环境保护与政绩考核挂钩,追求“绿色GDP”,加强区域协调、联防联治等制度体制安排。
同时,对于因资源价格调整而可能会对社会低收入者生活造成的影响,需要提前评估,并采取诸如适当提高低保标准、实行阶梯价格等形式,使其生活水平不会下降。
总之,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需要政府部门的强力监管,也需要通过财税配套改革等经济手段求解,两种方式缺一不可,并行不悖。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彰显出中央政府坚决治理污染的强大决心。同时,报告还提出要推动资源税改革和环境保护税立法相关工作,推进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健全居民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制度,则让人们看到通过经济手段、以市场之力形成环保治污长效机制的巨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