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复礼 著名国际摄影大师,香港中华摄影学会永远名誉会长。与吴印咸先生、郎静山先生并称摄影界“华夏三老”。作品曾设展欧、亚、非、美各地,200多件作品在国际摄影沙龙获奖。1994年港澳摄影协会授予他“摄影大师”荣誉衔;1997年全国文代会推选他为“中国文联荣誉委员”,并授予“金质奖章”;1998年他荣获第一届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2009年,获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陈老今年98岁高龄,从事摄影长达六十多年。他三游桂林,四上黄山,西至西藏,北临雪城,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他的摄影艺术成就得到了海内外摄影界的广泛认可。
耳濡目染 诗书画乐
1916年7月20日,陈复礼出生在广东省潮安县官塘镇石湖村,父亲陈必名饱读诗书,喜爱潮州音乐、戏曲,尤其醉心于笔墨丹青。陈复礼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陈复礼8岁启蒙,上了6年小学后,又读了1年私塾,读完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左传》、《古文观止》等古籍。1931年,15岁的陈复礼就读于潮州韩山“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又称韩山师范,以“总评甲等”的成绩毕业。
“潮汕一向有艺术之乡的美誉。自小耳濡目染,受影响非常大。举一个例子,潮汕的屋脊上的那些画,门口的那些画,尽管是农民的画、工匠的画,但都有一定艺术的造就。我自小看这些,深深理解潮汕乡土文化,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自自然然,不知不觉跟着这条路走。”陈复礼说。
镜里丹青 中国画意
“诗情画意王摩诘,镜里丹青复礼陈”。这是原广东省委书记王匡对陈复礼的评价。王匡认为,正如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中渗透着画意一样,陈复礼的镜头下散发着浓厚的丹青气息。
在漫长的摄影生涯中,陈复礼将中国传统文化因素与现代摄影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陈氏风格”。其精髓是:写实与画意结合,写实为摄影根本目的,画意为表现手段,画意讲求的是中国画意。
几十年来,陈复礼创作出大量彰显民族特色的摄影作品。香港仔的渔港,漓江的晨色,苏州的园林,西湖的朝霞,滇池的杨柳,太湖的波光,婺源的油菜花,洛阳的牡丹,韩江的渔舟,黄山的云雾,张家界的山脉,天山的白雪,火焰山的热浪,九华山的松涛,武夷山的翠峰,江南水乡的春晓景色……陈复礼镜头下的华夏美景、中国画意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1962年香港出版的《沙龙摄影年鉴》影艺专论——《论中国画意与风景摄影》一文中,陈复礼这样阐述自己的艺术思想:“提倡风景摄影,实在不能不重视中国画的传统。首先,中国具备了优秀的自然条件,从寒带到亚热带,奇诡秀丽的山川不知凡几,经过几千多年来历代中国画家的刻意经营,在山水和风景创作方面,已发展到了高深的境界。所以从事风景摄影,而不考虑到中国画的创作方法,将是莫大的损失。”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分别之一是画面布局,西洋画极少留白,中国画中则多留白,以此产生深度,营造境界,引发联想。陈复礼认为,在风景摄影里,也可以运用空白,只要掌握中国画法的原则,也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在色调运用方面,陈复礼意识到,中国山水画主要是用墨线来区分物体的,与黑白摄影运用单色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立体感相似。越是简化色彩,拍摄物所体现的精神和性格就越强烈。这正是中国传统绘画去粗取精、删繁就简、虚实相间、藏露结合的精华。
兼容并蓄 影画合璧
在风光摄影彰显中国画意的基础上,陈复礼进一步吸收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配套元素,将书法、篆刻、诗歌等以题句、落印的方式融入到照片中。
陈复礼的许多作品,以著名诗词或化用诗词来命名。例如:《大地微微暖风吹》、《山色有无中》、《家家扶得醉人归》、《云深不知处》、《门对寒流雪满山》、《叹今生谁舍谁收》、《吹皱一池春水》、《霜叶红于二月花》、《千里共婵娟》、《日出江花红胜火》、《小楼一夜听春雨》等。
这时,“中国画意”已经不足以概括他的作品风格,人们形容为“中国气派”。沿着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道路向前,陈复礼收获了他的另一大发明——“影画合璧”。
所谓影画合璧,在兼具中国画意、书法、诗词、篆刻等文化元素于一体的照片上,补充中国传统绘画,绘画题材与照片题材有机融合,成为一幅新的“合璧”作品。
陈复礼先后与李可染、吴作人、刘海粟、启功、古元、范曾、黄胄、李苦禅、黄永玉、程十发、华君武、关山月、黎雄才、饶宗颐、林墉等20多位书画名家合作“影画合璧”作品。现在,参与合作的书画家很多已经故去,这些独特的艺术品变得更加珍贵。
摄取真善 写意人生
如果说风光摄影着重体现了陈复礼追求的“美”,那么一系列写实性较强的作品则体现了“真”和“善”。在早期作品中,陈复礼通过摄影镜头表现出对劳苦大众的同情、爱怜和寄望,也寄托着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体悟。
《搏斗》是陈复礼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茫茫大海,渔民在浪尖上奋力划桨,天空之上,是波涛般的升腾云。陈复礼自己这样评价:“《搏斗》所表现的感情是长期积累的。因为我从小流浪于南洋各地,受了不少挫折、困难,需要一种搏斗的精神,才能生存。对人生来说,搏斗是生存的条件之一,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同感。”
陈复礼的另一代表作《战争与和平》,以铁丝网中的鸽子为主角,配以布满乌云的天空背景。陈复礼的小儿子陈惊雄说:“这与父亲的经历是紧密相关的。日本侵华战争迫使他背井离乡,日本侵入泰国迫使他辗转越南,在越南又赶上越法之战。所以,通过镜头表现出来的对和平的热爱尤其强烈。”
讴歌时代 批判现实
在改革开放之前,陈复礼的作品以拍摄祖国的名山大川为主,展示华夏大地的秀美风光。改革开放后,陈复礼的作品开始捕捉时代的脉搏,记录社会的变迁,渗透了浓厚的时代色彩。
1978年,他的作品《大地微微暖风吹》,以黄山云雾中微露的阳光入镜,喻指祖国开始跨入一个新的时代。
1981年创作的《黑猫》,让人很自然地联系到改革开放初期的流行话语——“不管黑猫白猫,只要能抓老鼠就是好猫。”
《玄妙观前所见》拍摄的是道观前的法律咨询台,表现了人们不再信奉神灵的力量,而要努力学习法律,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丑恶社会现象,陈复礼也没有规避,他以镜头为武器,或夸张、或映射,进行犀利的批判。
《为民请命》是一幅舞台剧照,陈复礼巧妙地利用乡村舞台戏剧表演中一个情节,将台上手持玉笏为民请命的古代官员与台下人头攒动的观众纳入一个镜头,寓意更多为民请命的官员出现在现实中。
爱国爱港 赤子之心
1955年,陈复礼定居香港。到香港后,陈复礼先后把三个儿子送到广州去求学。当时把送子女回国求学形容为制瓷的一道工艺——“打釉”。意思是在国外出生的子女只是“胚胎”,只有回国接受教育,上一层中华传统文化的“釉”,才算一个地道的中国人。
定居香港不久,陈复礼加入香港摄影学会,并连续两年参加该会甲级月赛获得全年冠军,成为该会荣誉会员。但香港摄影学会成员多是外国人,学会举办的会议、讲座以及通讯函件都必须使用英语。抱着“中国人要成立自己的摄影团体”的理念,1958年,陈复礼与友人创办华人自己的摄影团体——香港中华摄影学会,任副会长,后任会长、名誉会长。
从1979年以后,陈复礼连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全国政协委员。1995年1月世界华人摄影学会成立后,陈复礼担任永远荣誉会长。他满腔热情地参加繁荣中华文学艺术的活动,促进摄影艺术的发展和中外摄影艺术交流。他连任第五至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尽心尽责,积极参政议政。
在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回归问题正式谈判之前,邓小平于1982年6月15日在京接见香港各界代表,座谈香港回归问题,陈复礼是12名参加者之一。他衷心拥护中央解决香港问题的方针,当选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委员,以历史责任感和严肃认真的态度“为民请命”。
1994年,陈复礼曾在内地报纸撰文:《山水最美,祖国最亲》。文章说,“我年届八旬,但我的中国心不会变,不会老。”言为心声,历久弥珍。直到今天,年近百岁的陈老,仍然保持着对祖国山水的由衷热爱,对改革开放的深切关注,赤子之心不变不老。为了表彰陈复礼对艺术和社会的贡献,2007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授予他“铜紫荆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