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 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4年3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破除妨碍改革发展的“思维定势”
本报评论员

最近,继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之后,国税总局和国家林业局等也陆续公布了各自的“权力清单”,简政放权等重点改革工作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坚决推进、主动推进、有序推进。但改革的成功仅靠自上而下的推力还远远不够,各地区各部门只有都站在全局的高度,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真真正正地冲到改革“一线”去,才能形成合力,让改革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推进。

去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提出了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涉及15个领域、330多项较大的改革举措。短短3个多月的时间,举国上下迅速掀起投身改革实践的热潮,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徐徐拉开,这是“主流”,值得肯定。

但是也有个别地方和部门还没有真正“动”起来。那些由于形式主义的束缚而导致的貌似解放、实则僵化的观念,那些因循守旧、故步自封、难以跳出传统增长模式的惯性思维,那些极力维护本部门、本单位利益的小团体主义,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并时而作祟,全面深化改革还需要新的思想解放。

当务之急是坚决破除那种“合意则取、不合意则舍”的“思维定势”。符合地方或部门利益的改革举措就立马搞出来,不符合的就忽略掉;容易改的就改,有难度的就搁置下来,类似的习惯性思维,对全面深化改革十分不利。当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举措,都是立足国家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进行部署的,都是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体角度考虑的,也都是针对经济运行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且每一项与每一项都互为关联、互为制约。如果某方面改革“拖后腿”,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什么地方改,什么地方不改,什么地方率先改,标准不是哪个部门或群体自己的“小九九”,而是看是否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对最广大人民有利,对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

“思维定势”的问题,说到底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问题。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主持人采访时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这是一面镜子。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我们都要以此为镜,认真想一想我们是为谁服务的?我们该有多大的担当?有利的、该改的,就要坚定不移地改,这才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负责。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