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了《陕西西咸新区总体方案》和《贵州贵安新区总体方案》,明确了到2015年和2020年两个新区的建设发展目标,并对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土地集约化利用、城镇化建设等方面的建设任务作了明确部署和安排。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以来,这是继兰州新区建设方案、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等区域性发展规划之后,国家批复的又一个西部地区的新区规划。这些方案勾画出西部新一轮发展蓝图,更重要的是,释放出的政策信号清晰地显示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新路径,将为西部大开发装上新引擎。
产业支撑作用凸显
西部大开发实施10余年来,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稳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西部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高于东部地区。
不过,在第一个10年,尽管西部地区被定义为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承接地,考虑到资源和环境承受能力,国家对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并不突出。过去一段时间以来,西部大开发重生态建设、轻产业发展,重政策输血、轻产业造血。
而从贵安和西咸的新区方案看,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十分突出。西咸方案提出,将更注重自主创新,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到2015年,产业发展框架将基本确立。贵安方案提出,要打造高端制造业聚集区,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汽车及零部件,能矿机械等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培育和发展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服务业品牌。
尽管两个地方都把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发展重点又各不相同。这也表明,西部地区将逐步摆脱产业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中千篇一律的做法。而且,两份方案均提到科学规划、集约用地,紧凑集约推进新区建设,更说明过去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在西部地区不会有太大空间,突出自身优势,强调发展特色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才是西部大开发所需要的。
城镇化重在特色
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截止到2012年末,全国城镇化率为52.57%,但西部地区城镇化率仅为44.9%。也就是说,短期内西部地区城镇化率至少有10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城镇化也将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全新引擎。西部地区城镇化道路该怎么走?
在贵安和西咸新区的规划中,盖楼造城没有成为重点。贵安新区明确提出,到2015年,城市主体框架及相关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初步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特色山地城镇化格局。西咸方案提出,要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改革,有序推进符合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同时,建立城乡统筹的户口登记、就业服务、社会保障以及教育、医疗卫生等制度。
这两个新区的城镇化路径,一个突出产城互动和城乡统筹,避免千篇一律的城镇化;一个突出人的融入以及政策配套的改革,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这样的城镇化显然更容易取得成功。
不久前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这是发展任务和压力,更蕴藏着巨大发展机遇和全新动力。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不少省份已经重视因地制宜地开展城镇化的路径设计,这给城镇化发展带来了重大利好,也将给中西部地区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更加重视机制创新
鼓励体制机制创新,也是贵安和西咸两份新区方案的共同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极有可能成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突出亮点。
西咸新区方案明确,在政策支持方面,赋予西咸新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先行先试权,包括支持西咸新区在城乡社会管理、行政管理体制、科技资源统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等方面先行先试。国家有关财税、土地、生态、服务业等政策试点优先考虑放在新区。
贵安新区方案提出,要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欠发达地区城市发展建设新模式。在具体政策层面,方案鼓励新区积极开展金融改革创新和科技教育政策创新。
在西部大开发的第一个10年,中央对于西部大开发的支持力度,更多地体现在财政资金的扶持层面,而在新一轮发展中,通过鼓励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允许西部地区在实践中创新,这将最大程度地调动西部地区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另一个角度看,中西部地区幅员辽阔,每个地区的发展也存在许多差异,鼓励各地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可以更好地避免政策上的“一刀切”,缩小政策单元,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使政策红利得到最大程度释放。
当然,重视体制机制创新,也并非意指在西部大开发中可以使政府之手“随便”、“随意”地发挥作用,更不是鼓励企业向政府“等、靠、要”。西部大开发要取得新突破,根本上还需要依靠市场主体的力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使“两双手”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