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 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2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秤婆婆”心里有杆“良心秤”
本报记者 郑明桥

湖北武汉市新洲区做杆秤的江玉珍突然就“火”了。2月21日上午,记者在江玉珍制秤作坊采访的短短2个小时里,先后有5拨人前来购买“江家秤”。

当地商户刘彪说,“做生意其实就是做良心,‘江家秤’恪守诚信,绝不短斤少两,大家放心。”

今年70岁的江玉珍一家,祖上就在当地做秤,已有200多年。由于多年来秉承“分毫不差”的标准,江家的秤早已名声在外,被当地居民称为“良心秤”,江玉珍也被称为“秤婆婆”。

12岁那年,小学毕业的江玉珍承继下了江家做秤的手艺。“那时没有现成的秤杆,都要自己一点点地打磨。”江玉珍说,由于精确度要求高,每杆秤都需要反复校量,一天忙下来最多只能做两杆秤。“宁愿做少点,也不能砸了祖传的招牌。”江玉珍介绍说,祖上做秤时曾用过“江正兴”这个牌子,“‘正兴’就是‘心正则兴旺’,只要坚持公平公正,就会生意兴隆、家庭兴旺。”

1988年,弟弟江远斌开始和江玉珍一起开厂做秤。“如今大多用电子秤了,买秤的人少了。”江远斌说,但许多在农村做生意的流动商贩,还是会选择更便于携带的杆秤,因此现在仍有许多人到他们作坊里买秤、修秤。

“100斤的东西,刀口距离偏差2毫米,重量就相差七八斤。”江玉珍婆婆说,做了50多年的秤,度量早就刻在心里,市面上卖的一些“短秤”、“黑心秤”,她一眼便能瞧出端倪。

挑木材、刨木、制粗坯、打磨、包铜管、定刀口、定星位……,经过10多道工序,一杆秤才算制作完成。但在江玉珍看来,做秤虽难,更难的却是守住自己心底的良心秤。

一转眼,江玉珍已经白发苍苍。弟弟江远斌跟着姐姐做了近30年的秤,如今也已经60岁。尽管手艺后继乏人,江玉珍和江远斌两兄妹还是教育家里的晚辈,祖上是做秤的,做人就像做秤一样,要守规矩、讲诚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