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深 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2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疗养院到养老院有多远
本报记者 陈莹莹

核心提示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且具有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特征,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成为当务之急。

在今年的北京市“两会”上,政协委员闫文辉提出“将机关疗养院改为养老院”的提案,引发社会关注。一边是机关疗养院、度假村存在闲置,一边是养老资源严重短缺,如此资源错配是否可以通过转型重整寻求双赢之路?

本报记者就此展开调研。

2014年元宵节,直属于北京市教委的北京市教工休养院,还剩下一半多空房。这座曾经只为系统内教师提供服务的休养院,早已对外开放。平时,200多个房间的均价在500多元,春节期间则推出了330元的特价房。

“每周,我们都会接待一次200人左右的教师休养。”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一休养活动为这里贡献了最稳定的营业收入。春节后,教师休养尚未开始,所以即便元宵节后就是周末,这里依然还有100多个空房。

这也是很多机关疗养院的现实状态:仅供部门内部人员使用,或者有一定市场化运营但主要靠政府内部消费才能维持。根据北京市政协委员闫文辉的初步调研,北京市属和各委办局所属的度假村、培训中心、招待所、疗养院所等有近百家,很多处于亏损经营的闲置或半闲置状态。他在2014年北京市“两会”上提出:将闲置的机关疗养院、度假村、招待所等改造为养老院,既能盘活现有设施,又能缓解北京养老资源的短缺。这条路是否可行?记者调查了数家疗养院。

机关疗养院现状如何

机关疗养院的闲置资源确实不少,存在转型空间,但是隶属关系复杂、整合难度较大,目前观望者居多

“我们确实存在转型需求。”北京某机关疗养院负责人刘先生说。他所在的疗养院,按规定只接待处级以上干部,每个人的疗养费用依据级别而定。每年的财政拨款并不固定,除了维修基建和人员工资外,需要参考接待的疗养人数。

“就算我们有空房间,也不会接待级别不够的人员。”他说,与受到冲击的高档饭店一样,之前主要依靠公款消费的机关疗养院也承受了巨大压力。“我们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但目前还处于观望期,愿意说话的不多。”

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机关疗养院曾属于单位干部、工人的福利。这些疗养院有属于事业编制靠国家全额拨款的,也有开放部分市场化经营但享受财政补贴的。与完全市场化的宾馆、酒店类似,机关疗养院的生意同样有季节性,一部分机关疗养院和招待所会在淡季拿出一些房间用做社会经营。

“推进养老资源建设的一大难点就是土地指标,机关疗养院的产权本身就归政府,把他们的闲置资源用来建养老院,能够实现双赢。”闫文辉认为。

刘先生承认,机关疗养院的闲置资源的确不少,转型空间确实存在,因而闫文辉的提案值得探讨。但他认为,实际操作并没有那么简单。

隶属关系复杂、整合难度大,是转型的最大难点。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吴玉韶说:“以京郊机关疗养院为例,有属于北京市、中央国家机关、军队,还有外地机构的,产权和隶属关系复杂。即便属于北京市,也分属于不同部门和行业,有央企、国企、行政机关、事业单位。”

因为没有统一的归口管理部门,疗养院的闲置资源统计是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表示,可以通过国土或其他部门的登记,整理出一个区域内机关疗养院的目录,了解他们目前的经营情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疗养将更多地成为一种个人行为、而不是集体行动。讨论机关疗养院的市场化,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竹立家说。

转型难点怎样突破

政府放手推动机构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就是机关疗养院转型的“逼”和“找”

资源整合力度和难度大;需要一批转型资金的支持,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将来如何管理、怎样定位——这些,都成为机关疗养院转型的现实困难。

“我接待了很多考察团,包括省内民政系统和北戴河的一些机关疗养院。调研后,他们会说自己没有这没有那,办起养老院就和私人的差不多。”黑龙江省海员爱心护理护养院副院长高新荣说。

高新荣所在的黑龙江省海员总医院,原来是一个为航海、运输系统提供医疗服务的中直机关,10多年前政企分开后下放到地方。作为一个二级综合医院,它在转型之初感到了巨大的生存压力。

摸索中,医院发现接收的稳定期病人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人。于是,这家医院从2003年开始将老年人慢性病治疗发展为失能老人医、护、养、康复一体的养老病房,并成立了公办民营的海员爱心护理护养院。

如今,在松花江畔南岸的海员爱心护理护养院总部,200多张养老床位的使用率达95%以上;松花江北岸的新建大楼,1000多张床位试运营不到一年就已实现收支平衡。

虽然收费和当地的公立养老院差不多,但与后者主要依靠政府补贴不同,海员爱心护理护养院靠“医养结合”相互补充,在转型过程中杀出了一条血路。

“当时是因为被逼得没办法了,为了生存必须转型。也幸亏我们找到了照顾失能老人这样一个市场定位,哈尔滨市150多万老年人中有30万是失能老人,能接收的床位仅几千张。”高新荣说。

这一“逼”一“找”,才有了黑龙江省海员总医院的发展良机。对于机关疗养院来说,也需要被逼一逼,从财政上和心理上“断奶”,然后再去市场上找一找,根据自身资源优势找到适合的发展道路。

政府放手推动机构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就是机关疗养院转型的“逼”和“找”。

竹立家认为,机关疗养院的转型一定要采取合理、公开的方式,可以不往养老资源转,但必须走向市场。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宏山则强调,机关疗养院不能盲目地一对一转型,首先要进行内部资源优化配置,之后再进行市场化运作。“怎样转型,应该由市场需求决定,因为我们掌握的信息绝没有市场那么丰富和敏感。”

这种市场化进程已经开始。早在10多年前,各地承担工人体检和工伤康复治疗等职能的总工会机关疗养院就开始了转型的步伐。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的工人疗养院向工伤康复定点医疗机构转型。

主动求变动力何来

一边是既有业务吃不饱,另一边是养老资源短缺。调整供需关系、整合现有资源向养老资源转型成为一种主动选择

根据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公布的对2013年上半年三星级及以上星级饭店运营情况的调研统计,这些饭店平均出租率仅53%,五星级饭店客房一半空置。

一边是部分酒店业吃不饱;另一边是养老资源短缺和增长的市场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调整供需关系、整合现有资源向养老资源转型成为一种主动选择:

北京京煤集团利用自有房产改建养老院,形成金泰颐寿轩敬老院连锁品牌;北控集团旗下的远方饭店,今年将变身康复型养老院;北京昌平以温泉和会议接待闻名的九华山庄,两年前建起了全市第一栋养老酒店并已投入运营……

“养老酒店精装公寓采用租金加保证金的方式对外出租,6年起租,最长可租到30年。”九华集团养老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银说。

3年前,这家拥有近3000间客房、以会议会展为主营业务的酒店集团,面临一个问题:剩余的土地上盖什么?从温泉康体起家的九华集团,将目光投向了养老业,养老酒店的设想出炉。

“会展业形势最好的时候,2000多个房间带来了7亿元的年营业额;而去年,营业额和接待人数均有下降。”张银说。九华集团将进一步调整业态,改造及新建一批房间用作养老资源。

养老酒店一期800多间房,全部定位于活力老人的休闲养老:新建的312间早已抢租一空;原有宾馆基础上改建的496间公寓也将迎来他们的主人。

现在,张银每周至少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2个参观团,其中有迫于市场压力亟待转型的酒店集团,有前来取经希望借助养老概念打造新型社区的地产商,还有政府招待所以及机关疗养院。

政策利好也助推了资本进军养老产业:国企自有土地从工业用地转换为养老用地,只需要协议转让,不用上市“招拍挂”;民政部不久前发布的《关于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公办养老机构特别是新建机构应当逐步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运营。

“假如机关疗养院转型转制后,愿意交给市场化的公司定价和运作,我们很愿意成为这样的管理公司。”张银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