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冷空气,华北告急。”针对今年北京发出的首个霾橙色预警,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继松说,雾霾最好的驱散方式就是冷空气。由于近期不会有明显冷空气光临华北地区,重污染天气可能一直持续到27日,人们只能等待中等强冷空气来“清扫”雾霾。
尽管国家和地方已经出台多种措施治理大气污染,部分重点区域的市长甚至为此立下了“军令状”,但每当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时,不期而至的雾霾天气就会提醒人们,治理雾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王金南表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二三十年内集中体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征,大气污染治理是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对PM2.5二次组分的形成机理和来源解析,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说,目前关于PM2.5中二次组分的来源还无法进行直接解析,而国内外研究数据表明,与一次来源相比,二次生成的组分经常在PM2.5中占有更大的比重,超过一半,且在灰霾发生时比例更高。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认为,治霾仍有很多科学问题亟待突破。“比如复合污染物快速生成的现象,去年12月初和今年1月,很短时间内产生那么多的污染物,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理论折合模型,要重现还做不到,差很多。”
“到2014年底,PM2.5污染源动态解析结果有望向社会公布。”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组首席科学家贺泓介绍说,该项目组致力于尽快阐明区域灰霾形成的关键物理化学机制,识别关键污染物和污染源,为控制灰霾污染提供科学可行的技术和政策解决方案。
据了解,“大气灰霾溯源”项目组于2012年在国内设立了40个气溶胶化学观测站点,其中在北京及周边设立8个站,目标是实现对北京地区PM2.5霾污染进行动态源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