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财富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2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好市场”与“市场好”
齐 平

随着最后3家坚持高价发行的新股也顺利挂牌,IPO重启以来首批48家公司股票亮相完毕,终于可以对这出股市版的《猫和老鼠》作一回放了:

为限制“三高”之一的高超募,开了允许老股减持的口子,结果出了个募集资金不过8亿元而老股东借机套现达31亿多元的奇葩;为抑制“高价”,划定了发行市盈率的上限,又出了一群为尽早上市而价低者得的怪象;为防止二级市场暴炒新股,出台“限炒令”,又涌现了几乎所有新股一上市就“秒停”在44%涨停板的奇观。期间,还伴随着公众对“打新”规则倾向机构的不满、网下配售存在利益输送的质疑等,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理解者说,不怪这些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吃相难看,都是IPO暂停一年多饿坏了,一旦开闸都只想着敞开肚皮吃个饱,哪还顾得上什么餐桌礼仪。

可能还是怪IPO停得太久?发新股本来是中国股市驾轻就熟的游戏,一年多没玩居然手生了,要连按“暂停”修补bug才算闯过第一关。

当然,这轮顶着“为注册制探路”帽子的IPO重启不可视作寻常“圈钱”。从其间出台的种种措施,可以看出其在诸多利益攸关方的纠葛中为维护市场公平公正作出的努力。

作为一个短板颇多的“新兴加转轨”市场,似乎从哪里入手修修补补,都可以给中国股市带来“帕累托改进”。但“按下葫芦起了瓢”的现实却告诉人们,股市改革需要考虑有效的突破口,以及利益的平衡点。

其实,中国股市是不是一个理想的市场,不同人有不同的答案。

如果不是暂停了IPO,至少中国股市作为一个融资市场,堪称高效。中国股市像一位勤奋的劳模,把居民的储蓄搬运到国家需要资金的地方。先是为国企脱困服务,后是帮助民企造富。诞生短短20多年,就快速跻身世界市值第二,即使在指数低迷的数年中,仍以薄弱的资金面蝉联全球居首的首发融资规模,直至实在无力支撑失去了融资功能。

而在投资者眼中,这是个屡战屡败的伤心地;而在融资者眼中,这真是个要啥有啥的“理想国”。进,可以圈钱、再圈钱;退,可以讲个故事、高位套现。

与作为融资市场的高效相比,中国股市作为交易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受到抑制。这是投资者在强势的融资文化下作出的牺牲。

改革是利益格局的调整。不得不说,以重启IPO作为新一轮改革的突破口,显然还是秉承了一贯的融资者优先的思维定势,无论技术上如何令人眼花缭乱,但出发点决定了这只能是对原有利益格局的强化。

有观棋者实在忍不住出语指点:还是《决定》里那3句话,只是要换换出牌次序,先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接下来“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最后才“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这样做的逻辑是先引资金入市,塑造股市信心了,最后开始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

出牌顺序的先后,体现的无非是各种目标在管理层心目中的孰重孰轻。

如果说前20年中国股市的发展更多的是走了一条效率优先的道路,不妨大胆设想:今后股市自身的改革更应在“公平”上着力。我们当然不会忘记塑造一个“好市场”的目标。而在眼下,是否可以利用目前估值所处的低位,给股市一段不受打扰的休养生息?毕竟,建立一个好市场需要的信心,就在于投资者相信这个市场能好。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