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国企业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超过了国内的半壁江山,这一喜人成绩的背后折射出哪些深刻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知识产权作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元素,在迈向海外市场的过程中,又应如何保护好、运用好知识产权这个武器?
企业主体地位更加稳固
“让企业真正成为知识产权创造主体,是一个非常现实而紧迫的问题。近年来,企业知识产权的意识显著增强,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法律与知识产权系主任李顺德教授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2008年我国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以来,从国家到地方、行业、企业不同层面都加大了政策扶持的力度,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知识产权上升到企业战略层面,作为企业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并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和运用,显著增强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国外企业申请发明专利,更多是单纯出于技术的发展。我国企业的情况与此不同,企业发明专利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开发、投入等因素,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李顺德强调指出。
为什么我国有些技术领域的企业应该表现活跃,但事实并非如此?
主要原因正是有些企业知识产权的意识比较欠缺。但是,近年来这种情况已经有了很大转变,企业在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增长速度很快,特别是最近两三年的申请量达到了全球首位。
“根本原因并不是我国在某些技术、行业领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是因为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普遍增强了。”李顺德说。
如果把企业申请发明专利比喻成一场赛跑,原来有些企业是不参与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进来,形成了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良好态势,有些先行者跑得快一点,有些企业开始加劲儿追赶。
“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企业踊跃创新的发展势头将对国家经济发展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李顺德说。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从IT行业的“一枝独秀”,到IT、能源、汽车、照明等众多行业的“百花齐放”,上榜企业的这些变化应如何解读?
“从共性上看,IT、能源、照明等行业都属于高科技领域,也都位于国际产业竞争的前沿。这个领域受到的关注度更高,投入更多,创新实力更强,所以体现出来的知识产权成果更多。”李顺德说。
“但是,我们不必过于拘泥一年一度上榜企业简单的位数增减。因为这些变化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可能今年IT类企业数量少了一些,这与企业自身的变化、行业整体的发展等很多因素都有关系。而且不同行业的发展周期不同,通过所申请的发明专利呈现出来会有一个滞后效应。每年的榜单可以折射出行业、技术等方面的变化,但并不是绝对的。当前,我国产业发展还处于活跃期,因此在发明专利方面表现突出的行业领域不会简单的局限于某一类别。”李顺德指出。
“走出去”实力显著增强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企业“走出去”步伐的不断加快。
“华为、中兴等先行的企业,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和探索,掌握了一个基本经验,那就是进入海外市场,必须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才能有底气和信心。”李顺德说。
华为、中兴等企业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树立了榜样。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意识到,要“走出去”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专利,让知识产权真正成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力武器。
令人欣喜的是,我国企业不仅在国内申请的专利数量在逐年增加,而且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利数量也增加得很快。
虽然我国是2013年美国“337调查”涉案最多的国家,但令人鼓舞的是,中兴、华为在无线消费性电子设备等“337调查”案中胜诉。这一结果与这些企业拥有强大的专利实力是密不可分的,大大增强了我国涉案企业积极应诉“337调查”案件的信心,有力遏制专利投机公司和竞争对手对我国企业的滥诉行为。同时,也表明我国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有明显提升,市场竞争实力不断增强。
值得关注的一个新趋势是,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一大批企业通过专利运营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今年1月30日,联想以29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获得了其2000余件专利。并购之后,联想将成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仅次于三星和苹果。
“专利运营的重要模式之一就是企业通过兼并进而获取更多的知识产权。很多并购案标的数额很大,正是看重了被兼并企业含金量颇高的专利。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开始采用专利运营等多种模式,这说明我们正在极力学习、充分利用知识产权这个武器,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李顺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