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2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壮士断腕” 换来转型机会
本报记者 王轶辰

石家庄分两批集中拆除35家水泥企业,在环境日益恶化、产能大幅过剩的严峻形势下,令人拍手称快。然而,在爆破声巨响背后,却离不开一个个被拆企业的配合、牺牲。

“鼎鑫是国有企业,只要他们不拆,我们都不拆。”作为鹿泉市惟一一家国有水泥企业——金隅鼎鑫公司在这次拆除行动中成为众多民营企业抵抗拆除的“挡箭牌”,承受了巨大压力。

鼎鑫第三分公司总经理冯军民告诉记者,鼎鑫在鹿泉有3个分公司,这两次拆除涉及到第三分公司的3台磨机。三公司2010年耗资3亿元,从燕赵水泥溢价收购了3个粉末站,如今说拆就拆,政府只补贴4500万元,公司的损失要比小规模的民营企业大得多,当然不太愿意。

对于集中拆除水泥厂,最初多数企业都抱有抵触情绪,其中也包括国企鼎鑫。在政府的沟通下,鼎鑫很快签订了拆迁协议。“虽然损失大,但国企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其他企业都盯着我们,国企只能带头。”冯军民坚定地说。

可是,拆除企业就意味着大量员工需要安置,鼎鑫再一次站出来作了表率。

厂子一拆,鼎鑫300多工人的就业成了难题。“在往一公司、二公司安排了250多人上岗的同时,我们还出台了鼓励工人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通过这个政策又解决了60多人的安置问题。”冯军民介绍说,只要办理退职的员工,公司每个人补助1万元,并按职工工龄补发相应工资,仅安置职工就花费200多万元。

在鼎鑫的带动下,加上政府不遗余力地做工作,民营水泥企业纷纷在合同上签了字。可是鲜为人知的是,作为一家上市企业,“拆厂”新闻一出,母公司金隅股份的市值瞬间蒸发了几亿元。

当然,除了国有企业在这次行动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之外,也离不开更多民营企业家的“断腕”牺牲。

石家庄市远程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江涛就是其中之一,为了配合政府拆厂,王江涛的企业一夜间就面临着2000余万元的巨额债务。“我们企业的大股东都是年轻人,本来想大干一场,没想到市场刚打开,企业就要拆了。”今年只有29岁的王江涛在这个行业已经摸爬滚打了12年,从没有遭遇过这样的打击。

“不过我还年轻,债务可以慢慢还,政府也承诺了优先支持我们转型,为了支持国家大政策,还是拆吧……”身为党员的王江涛,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

像王江涛这样敢于“断腕”的民营企业家还有很多,正是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政府三方的共同牺牲、努力下,才换来了当地治理雾霾、化解过剩产能、转产转型的希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