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产 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2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制造业与物流业
“两业联动”激发新活力
本报记者 冯其予

“开展‘两业联动’后,制造企业订单完成周期平均降幅达47.5%,存货周期平均下降6.8%,所有企业的物流成本下降比率都在10%以上”,日前召开的第四届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大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调节局副局长王慧敏援引一系列数据,对近年来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成就进行佐证。她对“两业联动”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今年全国发展改革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要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而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则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现代物流是提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制造业是物流业发展的需求基础。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化步入中后期发展阶段,必须借助于服务经济的力量,通过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来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物流业的增加值已占到服务业增加值的17%左右,其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对于服务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而且可以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是一举两得的双赢举措,对于转方式、调结构,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两业联动”在我国发展,已经带动企业逐渐呈现出可喜的变化。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副院长张晓东领导的一项跟踪研究表明,开展“两业联动”后,制造企业订单完成周期的平均水平由联动前的11.8天下降至6.2天。联动前订单完成周期最长的轻工行业从40天降到24.5天,电子行业平均订单周期仅为1.5天。货物收转时间平均由联动前的26.6天降至16.2天,装备制造业降低49.6%,大大提高了货物周转率,物流运作效率显著提升。存货周期平均由联动前的14.8天降到12.3天,明显减少库存积压和资金占用,降低了运营成本。从物流服务质量来看,订单完成率由联动前的89.4%提高至99.1%,准时交货率由联动前的89.1%,提高至97.7%,货物破损率由联动前的1.12%下降至0.33%。

而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贺登才的眼中,“2007年以来我国‘两业联动’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将这种变化归结为四个方面:一是市场变动。根据物流企业座谈会反映的实际情况,市场变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品种结构黑冷白热,钢材、木材、水泥等黑货相对受冷落,生活消费品市场增长幅度较高;销售对象外缩内扩,外贸对GDP的拉动在减弱,扩大内需政策的效果在逐步显现;销售地点网涨店削,网络购物量达90亿件,实体店销售额逐步下降;产业发展点弱链强,工业企业对供应链的需求在逐步增强。二是区域产能变动。工业企业各类产品基本处于产能过剩状态。三是技术驱动。网上购物、移动互联等技术实现了快速发展,有企业甚至已经提出“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四是政策推动。行业协会及企业提出的部分意见正逐步被政府采纳吸收。对于这些变化,贺登才认为,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应适时应变,携手共赢,使“两业联动”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数据显示,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近年来一直保持在18%左右,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或经济体的比例一般在9%左右。这里的差距,也在客观上要求继续深化两业联动,在创新联动模式、丰富联动内涵、提升联动质量,营造外部环境上多下功夫,不断提升供应链管理和服务的能力与水平。

对此王慧敏指出,我国政府部门在营造外部环境上要多下功夫,不断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要从五个方面进一步推动“两业联动”发展:一是加强引导示范,政府相关部门要继续搭建企业对接平台,组织实施示范工程,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二是推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三是破解政策约束;四是大力促进供应链管理和服务发展;五是进一步加强对物流发展综合协调。“随着企业物流效益和效益的持续改进和宏观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不断调整和优化,相信我国社会物流成本也会逐步下降,这也是两业联动对于提高社会经济运行质量的贡献和拉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