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从粮食安全的高度重新审视粮食价格问题,将托市政策坚定地执行下去。今后,应当着重在“托”字上做文章,玉米、棉花、大豆的临时收储政策或可考虑逐步淡出,但对稻谷、小麦这些基本口粮,则应继续发挥政策“兜底”作用,确保“托得住”
去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历史性地突破6亿吨大关,实现“十连增”。同时,粮食价格也实现“十连涨”。
产量的“十连增”与价格的“十连涨”看似矛盾,但一定程度上讲,产量的“十连增”是价格的“十连涨”带来的,如果没有价格的连续提高,粮食很难实现连续增产。
受自然生产规律制约,农产品的供应不能像工业品那样灵敏调节,农民往往根据当前的价格信号决定生产,进而影响下一周期的供求关系。当价格下降较多时,农民收入下降,不愿意生产,就会带来下一个周期产量的下降和价格的大幅反弹,影响到CPI和群众生活。
为缓解上述问题,各国政府一般都采取主动的调控措施。2004年以来,我国建立了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这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当产量“十连增”后,托市收购政策需要退出吗?笔者并不赞同。
这是因为,我国的粮食供求关系依然紧张。今年粮食实现“十连增”,但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890斤,比1998年提高不到10%。而粮食需求量却快速增长。
农产品供求关系的缺口,使得我国不得不扩大农产品进口。我国大豆、食用植物油、棉花的自给率已分别下降到20%、40%和70%左右。而且,农产品供求紧张的格局目前尚难从根本上改变。
从国外经验看,在工业化中期以后,逐步开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有两种手段可以选择。一种是直接的价格支持;另一种是直接补贴,即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生产和价格仍发生波动,但通过直接补贴保护农民利益。
这两种办法各有优劣,各自适应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国际经验看,价格支持政策作用直接、见效迅速,是工业化城市化中期、财政能力相对较低时期采取的办法。当工业化、城市化基本完成,农业就业人口和产值的比重大幅下降之后,才逐步向直接补贴转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2014年重点任务,第一项就是“粮食安全”。因此,我们决不能把保障安全的希望寄托在进口上,要从粮食安全的高度重新审视粮食价格问题,将托市政策坚定地执行下去。
此外,我们同样不能因政策效应递减而否定托市政策的意义。实际上,最低收购价政策并没有动摇市场决定价格的本质。今后,应当着重在“托”字上做文章,玉米、棉花、大豆的临时收储政策或可考虑逐步淡出,但对稻谷、小麦这些基本口粮,则应继续发挥政策“兜底”作用,确保“托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