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2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与英雄如影相随
——记空降兵某部“模范空降兵连”
本报记者 李 丹 通讯员 黄书波

空降兵某部二营六连,每天晚上点名时点到的第一个名字都是黄继光。每到此时,全连官兵都用最雄壮有力的声音回答:到!

1952年10月19日,六连六班班长黄继光,用他年轻的胸膛在上甘岭上堵住了敌人肆虐的机枪枪眼。从此,黄继光成了这支后来转隶为空降兵部队每名官兵的精神偶像。

“一支部队的传统,只有血脉相承,才能薪火相传。”六连所在团政委田新说。

而传承英雄基因,成为这支队伍敢打必胜法宝。2013年9月,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一场军事演练正在进行——

地面风速14米每秒,远超8米每秒的训练大纲跳伞风速上限。跳,还是不跳?

“跳!黄继光部队面前没有困难。”就在空降兵指挥部下定决心时,六连官兵也送来了一份份请战书。

随着伞降投放员一声令下,数十名空降兵紧跟在连长张宇身后,鱼贯跃出机腹。

先期投放的伞兵突击车,在大漠草原上被降落伞拽得左冲右突。官兵们着陆后,有的被强风拖拉擦伤,有的因着陆冲击力过大把脚扭伤。六连官兵没有退却,而是迅速夺占了“敌”要害目标。

演练结束后,团长张晓宁冲到官兵面前说,“六连没有丢掉老班长的精神,黄继光的旗帜依然在飘扬!”

就在这场演练不久前,2013年8月21日,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命令,授予六连“模范空降兵连”荣誉称号。

田新说,无论是在演练场,还是在救灾现场,六连官兵用压倒一切困难的气魄,出色完成各项任务。

2008年汶川大地震,25名六连官兵组成“敢死队”。在与上级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他们翻越10多座高山,成功将被困“孤岛”6天6夜的13名伤员和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

一次训练中,伞训长刘杰在空中与战士胡家滨相撞,两伞交叉缠绕,两人快速坠向地面。危急时刻,刘杰拔出伞兵刀,将自己的3根伞绳割断,胡家滨成功脱险后,他才打开自己的备用伞,避免了一起重大训练事故。

2013年初,空降兵部队决定在某大型运输机上试训新型降落伞,六连挺身而出。

风险毋庸置疑:新型飞机、新型降落伞;无数据、无经验、无教材;单兵披挂系统重达数十公斤,人的身体能否承受冲击力?

这一切,要靠六连官兵用生命去探索。

了解飞机飞行参数和结构特点,咨询新型降落伞的技术指标,到图书室查找资料……,伴随着一个个不眠之夜、一次次地面准备,几个月后,他们实现了成建制新型机、新型伞、新装备披挂武装跳伞。

10年来,六连探索的10多套训法、战法被空降兵部队推广。截至目前,六连荣立一等功4次、二等功11次、三等功19次,先后3次被空军授予荣誉称号,连续59年保持先进。

荣誉面前,六连没有止步。六连每次完成任务后,不是庆祝,而是做检讨式总结,主动揭短亮丑,反思差距不足。一次师组织的年度军事训练达标考评中,六连一举夺得8个第一。考核结束后,支部一班人头脑没有发热,而是坐下来全面分析找差距。一个月后,在军组织的建制连队抽考中,他们夺得了11项第一,原本的弱项也取得突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