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瓮安变了——昔日低矮破旧的木板房已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街上干净整洁,车水马龙。
1月28日,记者来到贵州省瓮安县,群众安居乐业,浓浓的年味盈满大街小巷。
2008年6月28日,因一名中学女生溺亡,瓮安发生大规模群体事件。事后,瓮安县委认为,事件的深层原因是干群关系严重扭曲,社会建设滞后。
进入新世纪后,瓮安经济发展十分迅速。2000年至2007年,该县GDP翻了近一番,财政收入增长4倍。但令人鼓舞的数字背后却隐藏着不少深层次矛盾:民生欠账多;干部作风问题突出,干群关系比较紧张;治安状况恶化,警民矛盾日益凸显……
民意表达渠道不畅,是加剧干群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多年来,瓮安因水库移民搬迁、房屋强制拆迁、企业改制等社会矛盾导致的信访量逐年上升,而办结率仅为18%。与案件一道积累起来的还有民怨。
“群众对我们满是怨气。每次入村,群众不配合,工作很难开展。”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长期在基层工作的瓮安县发展改革局干部龙金维直摇头。
化解民怨需直面矛盾。2008年7月,临危受命的县委书记龙长春上任伊始即当上了“信访局长”,敞开大门接受群众上访。同时,组织开展千名干部巡访、千名教师家访、公检法司“四长”联访、乡镇干部走访等系列活动,对信访积案进行全面调处化解。
此外,瓮安县还开展“我为谁工作”“我对谁负责”“我怎样工作”思想大讨论活动,进一步增强干部的群众意识。
一场声势浩大的打黑除恶专项行动也迅疾展开。20多个黑恶势力团伙被一网打尽,300多名犯罪分子、9名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的机关工作人员被依法审判,群众安全感持续上升。
“如今再晚回家也不用担心人身安全。”在县城某酒店上班的田琴表示,看到不停闪烁的警灯,心里很踏实。
2010年以来,瓮安县又相继开展“作风建设年”、“四帮四促”、“联乡驻村”等活动,让广大干部深入基层,问政、问需、问计于民,帮助群众解决发展问题。
广大公安干警也进村入户,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时,把警务室设在百姓家门口,累计为群众办理摩托车驾照6200余个,办理年检业务3200余宗,解答车管业务、法律法规咨询4.5万人,为边远乡镇的群众节省往返费用近250万元。
“现在,广大干警学会了换位思考,对群众的感情进一步增强,服务群众的能力不断提升,警民关系大为改善,群众现在把我们当‘贴心人’。”瓮安县公安局政委刘永州告诉记者,现在群众已经习惯了遇事向警察求助。
2008年以来,瓮安县持续加大民生改善力度,补齐民生“短板”。5年来,该县累计投入民生经费近45亿元,先后新建、扩建了多所学校;建设8629套保障性住房,发放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租赁补贴1139.89万元,缓解了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难题。
在农村,瓮安县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建成了一批基础设施,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了产业发展基础,农村群众搭上了致富快车。瓮水街道办事处城南村村民在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硬化了通村路后,积极发展大棚蔬菜,每亩土地年产值达1.5万元。
据瓮安县财政局数据:2008年至今累计投入1.7亿元,硬化村内户外道路1000多公里,建成一批活动场所、人畜饮水工程等设施,受益农民22万余人。
深入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和谐稳定为瓮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2013年,该县预计生产总值将增加到7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9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15亿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
“你对群众一分好,群众还你十分爱。”黔南州委常委、瓮安县委书记蒋映生认为,瓮安的由乱到治的过程说明,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群众观点都不能动摇,群众路线都不能丢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