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计生委1月26日发文就《关于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表示,允许医师多点执业,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平稳有序流动,充分发挥医疗资源的社会效益。
允许医生多点执业,病人不必再扎堆到大医院排队看病;医生也可以合法增加一份收入;对于其他求才若渴的医院而言,更是可以引进人才,增强医疗竞争力。
医生多点执业“看上去很美”,可现实却是在多点执业试点地区,只有极少数医生主动申请到其他医院去执业。这一情景被比喻为“玻璃门”,就是看起来通道已经打开,实际上却还是一堵无法跨过的墙。
究其原因,“自由执业”状态下单位与个体间的权责机制不健全,导致了多点执业政策“叫好不叫座”。专家指出,现行的人事制度对医师主动受聘的多点执业行为约束较大,目前绝大部分医生都是在公立医院体制内执业,对用人单位来讲,医院支付医生的工资和福利,还要承担起医生的培养晋升等隐性成本,同时,医生到其他医院会诊,如果发生事故责任难以划分,这使得很多医院并不支持多点执业。
“高水平专家多点执业可以缓解看病难现象,但是也面临风险,为规避这些风险,无论是医院还是个人都必须明确相关责任,完善配套政策。”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认为,让医生多点执业,配套法律法规必须跟进,应考虑修订医师法,进一步规范多点执业的医疗行为。同时,应要求医生本身遵守所从业医疗机构的有关规定。此外,考虑到医生多点执业面临的风险机制转移问题,应大力推广医责险。
业内人士还指出,有能力多点执业的医生多在大医院,本身工作量就非常大,往往忙不过来。多点执业的受益方是病人、医生、下级医院和民营医院,大医院并无太大益处。对此,专家建议可合理规定医生的多点出诊时间。对于利益受损的公立医院,也可通过医院之间支付年度“人才使用费”的方式进行补偿,或者把医生多点执业的医院变成转诊对口医院。
总之,鼓励医师多点执业的政策将打消公立医院的顾虑和壁垒,让优质的医生资源得到平衡分配。不过让医疗资源真正流动起来,还有待医院的用人制度、人才培养制度、考核制度等制度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