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版:煤炭产业景气指数解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造持续发展新动力
交通银行能源研究员 竺暐

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不能只是依靠产业政策为企业“减负”,更重要的是煤炭企业要真正读懂政策导向,找到新的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

2013年四季度,煤炭价格持续回升,让处于寒冬期的煤炭企业感到丝丝暖意。不过,由于煤炭产业产能结构性过剩、企业经营压力不断加大的局面没有改变,煤炭产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也没有改变,煤炭价格的持续回升并不可持续。

11月份,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的意见》,明确了遏制产量无序增长、减轻企业税费、加强进口管控、提升生产经营水平、加快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等措施,为煤炭行业优化外部环境,为企业经营“减负”。从减负效果看,《意见》涉及近年来冲击煤炭产业运行的诸多问题,短期来看是对行业回暖的有力支撑。

在利好因素面前,煤炭产业仍然要保持清醒头脑,客观看待中长期政策效果。例如,尽管政策提出要提高准入门槛,严惩超能力生产,遏制无序增产,但煤炭行业新增产能的逐步释放,将给煤炭价格带来持续性冲击。另外,整治乱收费、乱摊派有利于改善企业盈利性和现金流,但2014年即将出台的资源税从价计征和更为严格的绿色环保要求,将挤占煤炭企业的利润空间,改变企业成本构成。

其实,无论政策优化的“减负”效果如何,煤炭企业面临的核心问题仍是提升自身的持续发展动力。从中长期来看,煤炭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于成本上升和需求下降,即由于精细化勘探、生产营运成本提升带来的供给成本上升,以及经济增长放缓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带来的需求量下降。换言之,当高煤价不再是生产的唯一驱动力时,如何降低成本,提升生产效率才是企业制胜的关键;当高利润不再是粗放经营的保护伞时,如何约束费用支出,集约化经营才是企业的生存之道。

煤炭企业必须清醒认识到,政策红利的普适性并不能降低竞争压力,外部减压的效果来自于企业自身生产经营能力的提升。用好政策红利,不仅仅在于享受短期的实惠,更重要的是读懂政策导向,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在资源约束、成本约束、资本约束、市场约束、绿色约束等条件下,找到新的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