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新春走基层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批市场的繁忙三日
本报记者 张 雪

编者按 春节临近,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进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时段。新发地市场是北京交易规模最大的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担负着北京90%以上的农产品供应,2013年的交易总额达510亿元,交易总量达1400万吨。这个“大菜篮子”是否稳定,直接关系着首都百姓春节能否吃好。

日前,本报记者来到新发地市场蹲点采访,感受这个“大菜篮子”里各种角色的酸甜苦辣。

图①、图②:新发地市场里蔬菜商们正在整理货物。

图③:顾客在新发地连锁便民菜店里选购蔬菜。

本报记者 张 雪摄

“我们进入无休状态”

张月琳 新发地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1月18日早晨,还不到8点,从北门进入市场的路已经开始拥堵。除了进货的大小货车,这里比平时多了很多私家车,春节就要到了,大家都赶着备年货。

“市场刚开始扩建马路时,我们心里都有疑问,用得着修这么宽的路吗?现在看到这么拥堵,感觉路还是窄了。”说这话的是张月琳,他在新发地周边长大,眼看着市场一点点发展壮大,现在他成了新发地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

清早带着江西来的考察团参观了市场,张月琳抽空回办公室喝点水。“我们现在是无休状态,最重要的工作是按照政府的要求,做好农产品储备,确保市场正常运转。过春节,一定要让老百姓吃好。”

农产品批发市场一头连着农民的菜园子,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菜篮子。“你可以说市场是一个交易平台,但在我看来,我们身上肩负着保障首都农产品供应稳定的重任。”张月琳说。

因为扛起了这份责任,新发地市场不断将业务范围向生产源头延伸。张月琳指着地图,上面清晰地标明了市场在北京周边和农产品主产区投资建设的500多万亩基地和13家分市场。“建基地的目的是带动周围老百姓种植,确保农产品稳定向北京输出。分市场有双重作用,一是收购产地农产品和北京新发地市场对接,二是临时储备,一旦北京市场遭遇特殊情况,可以用最短时间从分市场调集农产品。说到底,都是为了更好满足首都市场的需求。”

充足的供应、充分的市场竞争是保持农产品价格平稳、合理的重要条件。“除了海南的农产品,这段时间蔬菜和水果的价格还算稳定,从去年全年看,整体价格波动都不算大。”张月琳每天都要查看价格行情的变化。

新发地市场是首都农产品价格的“晴雨表”。上午11:00,市场统计部门工作人员朱永景刚刚向商户采集完价格信息。“洋白菜,每斤最低价0.28元,平均价0.69元;韭菜,每斤最低价1.7元,平均价2.1元……”采集数据、录入电脑、校对核实、网上发布,这些日日重复的工作,为买卖双方传递着市场变化的信息,也为国家宏观经济部门调控市场提供着重要依据。

“春节期间,新发地市场将免除商户的进场费,降低交易成本,吸引商户正常营业。一定要让北京的老百姓吃得丰富、吃得便宜!”张月琳说。

下午1点半,匆匆吃过午饭,张月琳还要到市场检查工作。而此时市场里的车堵得更厉害了。

“一年能赚十几万”

鲁德传 新发地蔬菜批发商

1月19日,中午12点,室外的温度只有5摄氏度。几个纸箱摆成的桌子上摆着4盆热菜,蔬菜批发商鲁德传和他的伙计们站着开始了午餐。“你要多少?成,尽快发货。”老鲁边吃边接电话。春节前,是他最忙最累的时候,20吨一辆的货车,每天至少发出三四趟。

老鲁说,别看量走得多,这几天的生意却在赔钱。“豆角四块五一斤收的,现在四块五一斤卖出。算上运费、人工费,至少加一块钱卖我们才不赔。”老鲁家主营海南蔬菜。由于海南前期受台风影响,蔬菜产量有所下降,但收菜的商人却不见少,产地的蔬菜价格顺势上涨。运到北京,批发商间竞争激烈,蔬菜又卖不上价。老鲁明知赔本,也要坚持走量,“蔬菜卖不出去就会烂,赔得更多。”

“虽说这几天赔钱,但我赚钱的时候也挺多。”老鲁话头一转,“蔬菜价格涨涨跌跌也很正常,我们要算全年账,平均下来,我一年能赚上十几万。”

下午3点,一车菜发出了大半,老鲁才有空坐下休息一会。在蔬菜贸易行业闯荡20多年,他笑称这活儿“不是一般人能干的,但你不干有人干”。“我们一年到头起早贪黑,辛苦是外人体会不了的。现在干这行门槛低,竞争特别激烈,一斤菜赚5分钱就算不少。”

随着运费、人工等成本的上涨,这一行的压力在增加。老鲁总结自己的经验,一是要有稳定的货源。他已经在海南投资建了生产基地和储存的冷库,保障不断货;二是要有稳定的销路。凭借多年的信誉和口碑,他建立了相对固定的销售网络。做到这两点,生意成规模,才能对抗市场的挑战和风险。

在新发地市场,像鲁德传这样相对固定的商户有几千家,新发地见证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为了自己身后的小家庭,他们终日奔忙,而对首都千万家庭的正常生活来说,这奔忙何尝不是一种辛苦付出和奉献。

便民菜店受欢迎

李彩娜 新发地连锁便民菜店店主

1月20日,下午5:30,正是该准备晚饭的时候。位于北京市方庄社区的新发地连锁便民菜店迎来了一天中的客流高峰。不到半小时,小店接待了20多位顾客。“大年三十你们还营业吗?”“营业,你放心吧。”店主李彩娜一边麻利地称重收钱,一边和熟悉的顾客聊天。

从2008年起,为保障供给稳定,减少流通环节,有效平抑市场物价,新发地市场开始在北京市区内建立便民菜店,目前已达150家。

李彩娜和丈夫是最早入选的一批经营者。在20多平方米的小店里,一侧的货架分3层,蔬菜足有五六十种,另一侧还有10余种水果。“我们每天打电话向新发地市场订货,我爱人第二天早上3:30和下午4:30开车到新发地取。”李彩娜说,春节快到了,蔬菜和水果销得快,每天要比平时多拿1000元钱左右的货。

周围居民对便民菜店很认可。“小店离家近,货很全,不用担心缺斤短两,缺什么随时来买。最重要的是,价格很公道。”社区居民李惠云说。同样是一斤尖椒,李彩娜的便民菜店明码标价是4.8元,相隔30米的另一家小店卖5.5元,社区里一家大型超市的售价则为6.9元。相较之下,新发地连锁便民菜店的价格优势显而易见。

李彩娜道出了低价背后的秘密。一是政府免除了便民菜店的房租,二是新发地市场对他们有优惠,但条件是向老百姓零售应季常规蔬菜不加价,其他蔬菜限定加价。“这样一来,我们也有赚头,虽然不多,但收入算稳定,比给别人打工强。”李彩娜说。

张月琳介绍,为解决用地紧张的问题,让便民菜店适应更多社区,新发地市场从2012年开始尝试便民蔬菜直通车服务,用箱式货车定时定点进社区销售,去年这项业务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深受欢迎。

晚上6:30,寻常百姓家的饭菜已经上桌,李彩娜的忙碌刚告一段落,“我们的店会一直开到晚上9点半,总有回来晚的人需要买菜做饭吧。”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