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财富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说好的“刚性兑付”呢
齐 平

中国人讲究“欠债不过年”。而即将在马年大年初一到期的“诚至金开1号集合信托计划”,因融资方无力如期还款,高达30亿元的信托财产能否及时承兑仍是悬念。业界又启动了一轮谁来打破“刚性兑付”的竞猜游戏。

有收益自然有风险,信托业遭遇兑付危机并不是头一次。仅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就有20多款信托产品出现实质性违约,涉及信托公司10余家、资金达几百亿元。但结果都有惊无险,信托公司或动员各类资源、或自掏腰包,按照承诺的收益率进行兑付,从来没让传说中的“买者自负”砸到投资者头上。

可以说,信托业这个昔日屡遭整顿的“麻烦制造者”,这几年重现江湖,俨然变身成了仗义疏财的大侠:对融资方来说,信托是急人所难的“及时雨”;对受益者来说,信托是提供了“零风险、高收益”财路的“财神爷”。那个谁也没明确说出但至今金身不坏的“刚性兑付”居功至伟。

以年均50%以上的增速,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0万亿元,乃至夺得金融行业第二把交椅,信托业并非闭关修成什么独门秘籍,更主要是银行资产表外化的潮流使然。赶在资产管理功能全面放开之前,作为唯一横跨货币、资本和实业三界的金融模式,信托抢到了“头啖汤”。但在绝大多数信托计划中,信托公司仅起到单纯的通道作用,正如业内人士自嘲:“稍微难点的工作就是喝酒了。”没有坚实的项目回报和牢靠的风险控制,行业的发展只能靠着“刚性兑付”的隐性担保来维系。

“诚至金开1号”里面几乎有最典型的中国金融生态:这款由工商银行推介、中诚信托发起,又通过工行私人银行部代销的信托计划,被推到前台与客户签订协议的信托公司只是个通道,表面上作为通道的银行才是真正的发行人。但一说到要承担责任,银行可以轻松说“不”,信托则要跑前跑后地善后。

外界看着风光,其实在所谓的银信合作中,担了“影子银行”之名的信托也就是个银行的影子。“乙方”的地位决定了它不得不玩这个多少有点不对等的游戏。

刚性兑付的游戏能够持续的前提是:高速增长带来的整体收益能够掩盖局部的亏损。否则必然会有人来打破这种默契。问题不在于刚性兑付会不会打破,而在于会在什么时候打破。很多迹象表明,这个时间节点越来越近了。

就在目前,新华信托刚刚清算兑付了一款股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五矿信托正陷于一连串诉讼、反诉里难以脱身;陕国投公布由于以自有资金“兜底”问题项目,去年第三季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出现亏损。

在偏紧的货币政策下,流动性风险加剧。一份关于信托公司兑付风险的评价报告显示,如果整体出现5%损失的情况,面临支付困难的公司数量可能超过行业公司总数的20%。

信托业利润增速下滑的迹象开始显现。45家信托公司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多数信托公司2013年的增速比2012年降低一半左右,部分信托公司的手续费收入、自有业务收入等甚至出现负增长,其中很大一部分减收因素是处理兑付危机的“后遗症”。

失去了行业增长的前提,再刚性的承诺也是写在流沙上的誓言。“狼来了”的故事,已经讲了很多遍,也许还要再讲。

据说,有关部门已经要求信托公司启动生前遗嘱。虽然听起来残酷,但这也许是比口头承诺更刚性的保障。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