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3年我国GDP增速成功完成预定目标——
稳中有进来之不易
本报记者 顾 阳

告别挑战与收获,迎来希望与变革,中国经济年报出炉:2013年,我国经济增速为7.7%,高于预期目标0.2个百分点。在国新办20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下一阶段,要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以改革促发展进步、促转型升级、促民生改善,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事非经过不知难,事经比较知不易。2013年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在国新办20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颇为动情地描述了过去1年的感受。

2013年,我国经济以7.7%的增速,完成了年初7.5%的设定目标。这一数字,与此前市场人士的判断基本一致,整个经济运行也不乏诸如第三产业增加值首超第二产业、进出口总值首破4万亿美元关口等亮点,国民经济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

成绩来之不易,前路依旧多艰。马建堂表示,下一阶段,要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以改革促发展进步、促转型升级、促民生改善,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 2013经济实现“稳、进、好”

第三产业占比提高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中西部地区GDP占比44.4%,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在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上,马建堂用了3个字对2013年的中国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评价——“稳、进、好”。

在马建堂看来,“稳”体现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表现在增长平稳、就业稳定、物价平稳、农业稳固4个方面。从数字看,去年国民经济增长7.7%,与上年持平;全年CPI上涨2.6%,低于物价调控目标;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000万,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粮食实现“十连丰”,总产量跃上了12000亿斤这个大台阶。

“经济增长7.7%,物价控制在2.6%,这样一个搭配非常不容易,从一定程度上讲,在全球也是独领风骚的。”马建堂强调说。

“进”主要体现在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上,表现为产业结构优化、需求结构改善、区域协调性增强、收入分配比例进一步合理。马建堂用“46.1、44.4、53.73、3.03”4个数据来印证“进”的变化:第三产业去年占比提高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中西部地区GDP占比44.4%,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城镇化率为53.73%,比上年提高1.1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为1:3.03,也就是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03倍,而在2009年,这一数据高达3.33。

“好”则体现在效益的回升上,即经济发展质量好转、民生状况的改善和转型升级的加快。马建堂举例说,去年前11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增长13.2%,表明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改善;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了7.3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下降3.7%,“这些数据均可反映出经济稳步向好的发展态势”。

“在看到上述积极变化的同时,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比方说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要进一步巩固,增长内生动力还需要培育,地方债的风险需要加强防范,淘汰落后产能仍需要加大力度。”马建堂强调说。

□ 积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

宏观调控方式的创新,可以归纳为16个字:明确区间,稳定政策,重在改调,长短结合

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在复杂严峻的环境下实现稳中向好,积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被认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宏观调控方式的创新,可以归纳为16个字:明确区间,稳定政策,重在改调,长短结合。”马建堂表示,所谓“明确区间”,就是中央明确提出要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要守住防通胀的上限。明确这样一个区间可增强社会信心,稳定社会预期。

在马建堂看来,无论是下限的保增长、保就业,还是上限的稳通胀,根本上还是为了改善民生,为了确保人们的就业能够增长,收入能够增长,收入能够不受物价上涨过多的影响,“实际上,‘明确区间’正是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在宏观调控方式中的体现。”

宏观政策的稳定性一直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马建堂认为,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稳定政策”就是坚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超发货币,不增加赤字,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可以预期的平稳的政策环境,防止政策不当变动对市场机制的干扰。

所谓“重在改调”,改是改革,调是调整,就是在稳定宏观政策的前提下,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向结构调整要发展的潜力;“长短结合”,是指宏观调控既要着眼于解决当前问题,更要着眼于为长期平稳可持续的发展夯实基础。

“宏观调控方式的创新是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随着经济实践的深化,宏观调控方式的创新将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我们也将不断完善既符合我国国情,也符合市场规律的宏观调控方式。”马建堂说。

□ 收入增长与人均GDP增长基本同步

科学的比较是“人均对人均,全国对全国”。我国人均GDP增长7.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增长7%,基本同步

“收入增长跑输了GDP,我是不是‘又拖了国家后腿’……”在当天发布的数据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为7.0%,低于全年GDP7.7%的增长,引发了不少网民的“吐槽”。

“去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将近千分之五,如果把人口增长的因素考虑进来,我们国家人均GDP增长是7.2%,人均GDP增长7.2%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增长7%,基本实现了同步。”马建堂表示。

马建堂分析指出,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0%,GDP的增速为7.7%,直接将两个数据进行比较,并判断收入增长跑输GDP是误读。“问题的关键在于要进行科学的比较,也就是人均对人均,全国对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是一个人均的概念;GDP增长7.7%,是就全国而言。”

事实上,去年经济形势严峻复杂,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相当多的企业存在经营困难。马建堂认为,在此背景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名义增长9.7%,接近了两位数增长,能达到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对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3%,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马建堂认为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农民工的务工收入或者农民工的月收入2609元,增长了13.9%,增速比较高。“不少地方仍然存在着招工难,调研中很多企业反映人工成本增长10%至15%,这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民工的收入增长是比较快的。”

二是近年来中央支农惠农政策的力度不断加大。据统计,去年各级财政对农业的补贴大概1700亿元左右,与此相适应,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增长了14.2%,增长较快。

□ 2014经济基本面将继续向好

我国经济的基本格局是,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仍在推进中

2014年经济走势如何?马建堂认为,当前存在着诸多促进经济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有利条件,未来国民经济仍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首先是经济向好发展的基本面总体上没有改变。”马建堂表示,研究判断中国经济运行的走势一定要看基本面,一定要抓基本格局,这个基本格局就是中国的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仍在推进中。

同时,去年以来,中央采取的诸如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方便创业等一系列深化改革措施,将为经济稳中向好提供支撑。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又为未来的改革发展规划了蓝图。

从2014年总需求来看,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驾马车”总体上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从投资看,尽管2013年的投资增速略微回落,但去年全年19.6%的投资速度也是个不低的速度。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中西部交通设施的改进、棚户区改造及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投资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就消费而言,去年城乡居民收入的平稳较快增长,为2014年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打下了扎实基础。马建堂表示,互联网消费方兴未艾,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加快,服务业消费持续推进,再加上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改善消费环境等举措落实,今年的消费需求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

从出口来看,出口-4.4%的贡献率在今年将得到改善。世界银行近期对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是3.2%,而对去年的预测是2.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是3.6%。“这说明,随着发达经济体复苏向好态势更加明朗,今年外部环境可能会比去年要好,这将为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奠定基础。”马建堂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