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6月开始,分级债基的优先份额频频遭遇大额赎回。分级债基优先份额的净赎回量持续走高,已从6月份的约10亿上升至12月的40亿左右;净赎回量占总份额的比例也维持高位,9月以来从未低于50%,即分级债基优先份额一旦开放,便有超过一半的份额被赎回。
分级债基的卖点已经丧失。分级基金的重要特点是,将原本风险收益特征单一的一只基金,分成了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品种,以满足不同风险收益偏好的投资者,尤其是提供了市场相对缺乏的杠杆投资工具。而随着优先份额被大量赎回,当分级债基进取份额的杠杆降至接近1的水平,其风险收益特征已与一般的债基差异不大,丧失了最大的卖点。
分级债基优先份额之所以频繁遭遇大额赎回,主要是失去了银行、保险等机构投资者的青睐。
去年以来,偏紧的资金面使得机构投资者承受了较大的资金压力。而分级债基通常采用半开放的形式,优先份额相邻开放日一般间隔3或6个月,如此长的封闭期已经无法满足机构投资者对于流动性的要求。
利率水平的提高也使得机构投资者对分级债基的预期收益水涨船高。分级债基优先份额的约定收益,一般在4%到4.5%之间;而去年6月以来,货币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已接近或超过5%。较之相近收益率的资产缺乏流动性,较之相同锁定期限的资产收益率偏低。在这样的情况下,其频频遭遇大额赎回也就不足为奇了。
分级债基落后的约定收益确定模式已经不合投资者的“口味”。重获投资者青睐的关键在于,要让原来僵化的约定收益确定模式恢复弹性。不少基金已经在做类似的尝试,如目前被广泛认可并采用的“目标利率+可变利差”模式。这一模式中的目标利率一般仍为一年期定存利率,但可变利差由管理人根据情况,在每个开放日前确定。这一模式盯住目标利率可为投资者带来稳定的预期;更重要的是,约定收益通过可变利差的调节恢复了弹性,可以跟上市场利率水平,保障了自身的吸引力。近期新发行的分级债基,大多采用了这一模式,一些通过电商销售的优先份额,甚至在线上成了热卖品种,与定价模式僵化的优先份额惨遭赎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