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自主创新年度报告 甘肃篇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动成果转化 促进科技惠民
①甘肃酒泉风电设备制造现场 大图 甘肃武威新能源基地 吕亚龙摄

核心语录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 ——摘自2013年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甘肃进入国家首批科技惠民计划试点省行列。同时,省级财政也建立民生科技计划专项,采取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方式,率先在7个市(州)开展省级民生科技试点工作。

通过示范项目的示范引领,把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到基层,在生态环境、人口健康、公共安全、城镇化与社会管理服务等方面,集中解决广大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生产、生活问题。既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又使科技工作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相连接,基层群众特别是项目示范区的群众对民生科技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广泛认同。

一、要素投入及主要科技产出指标

1、全社会研发经费

2012年,甘肃省全社会研发经费继续稳步增长,达到604761.9万元;全社会研发经费强度1.07%。

2、全社会研发全时人员数

2012年,甘肃省全社会研发全时人员数总计24289.9人年,全社会R&D人员36762人,每万名就业人员的研发人员比例为24.65人年。

3、专利授权量

2012年,甘肃省专利授权量总计3664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0.822件。2013年,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6件,提前两年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

4、科技论文数

2011年,甘肃省全年发表国际论文数4586篇,国际科学论文被引总次数11102次。全年省级以上科技成果12332项,比上年增加125项。

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主要指标

1、重大项目

2012年,甘肃组织实施了35个各类重大科技项目,争取科技部等部委13个计划类别的项目1002项,经费超10亿元。

实施了新能源及设备、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节能及清洁生产关键技术、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技术集成、公共安全关键技术等十个方面的重大科技专项。

2、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目前全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已达8个;新获批国家技术工程中心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个,经科技部审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8家。

3、开放合作与人才引进

2013年,甘肃新认定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家,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总数达11家,在西部地区名列前茅。

目前,甘肃已有两院院士1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892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0人,省级领军人才943名。

4、政策保障

2013年,甘肃颁布实施了《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法规政策,形成了与国家相对应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推动了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重点领域成果与成效

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甘肃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2012年,甘肃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48.2亿元,新产品产值210.23亿元,分别占全省GDP的27.8%和3.78%。

新材料、生物医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形成了甘肃三大主导高新产业,2012年产值分别为177.81亿元、87.9亿元、105.64亿元,占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24%。

2、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展2年来,甘肃3000多名科技特派员把农民群众迫切需要的农村先进实用技术,源源不断地送往农村。科技部门已在全省58个贫困县安排实施科技项目244项,资金6907万元。

3、民生科技领域

2012年,甘肃在生物医药、人口与健康、生态环境、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公共安全与社会事业5个民生领域获得724项民生领域科技计划项目,资金支持达4.36亿元,项均投入强度60.26万元。

首批29个省级民生科技示范项目,在示范地区推广应用实用技术82项,覆盖乡镇街道139个,直接受益人群83万人。

“兰州市城关区数字化社会管理与服务平台示范”和“武威市恶性肿瘤高发区防控模式示范”两个国家科技惠民示范项目,推广应用实用技术成果11项,示范覆盖乡镇街道30个,直接受益人群35万人。

4、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

2012年甘肃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70亿元,达到73.1亿元,同比上涨38.8%。全年共交易各类技术合同2883份,平均每项技术合同总成交额达253.42万元,比上年增长113.2万元,同比增长80.73%。

5、每万元GDP能耗

2012年,甘肃省每万元GDP能耗为1.34吨标准煤。

(以上数据由甘肃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提供)

本版文字除署名文章外,均由本报记者 李琛奇 陈发明 整理 科技新闻部编辑组编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