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民只有从土地上有了更多的收入,种地才能真正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 社会财富的分配机制、社会保障机制等要多向农民倾斜,在制定政策时要多想想农民的利益
□ 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要注重总量和结构的平衡,既要增总量,也要调结构
去年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收入增幅有望连续4年超过城镇居民。农民收入连年增长来之不易,全国上下付出了巨大努力,但要清楚地看到,要保持农民持续增收面临诸多不利的因素,要克服这些不利因素需要继续付出更大的努力,甚至有些不利因素在短时期内还难以克服。农民收入增幅连年超城镇居民是大好事,但农民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实际差距依然很大。据统计,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2.2%。可见,缩小城乡差距,保持农民持续增收的任务还很艰巨。
农民收入主要由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等组成,要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就得从这4方面入手,挖潜力、拓渠道。
农民家庭经营中,农业生产依然是最主要的活动。对许多农民来说,种地依然是他们重要的收入来源。农民要想从土地上得到持续增长的收入,就要保证农业生产产量不断提高和农产品品质持续改善。但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成本越来越高,我国农业生产正在步入高成本时代。而且,影响农业生产的环境、资源等硬约束更加明显。要破解制约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就要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去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2%,还远远不够。在将来,要让土地能生金,就要让科技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推动力。
不断增加农民来自土地上的收入,使一部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年富力强的农民能够通过农业发展、壮大、致富。只有土地能生金,种地才能真正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饭碗才能牢牢端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去年农民收入的一个特点是预计工资性收入占比首次超过家庭经营收入。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了土地、进了城,也说明农民工的劳动力价值在逐年增长。但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依然受到诸多制约。例如,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农民工和城镇居民同工不同酬;由于自身素质等原因,农民工劳动力增值缓慢。
农民进城打工怎样才能有更加合理的报酬?这与农民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有关,也与经济发展方式和企业的承受能力相关。无论如何,希望农民工的工资能够稳定持续增长,希望社会财富分配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多向农民倾斜,希望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多想想农民的利益。
从农民收入构成看,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较低,于是人们常说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最大潜力所在。换个角度,潜力大也就是说难度也很大。
长期以来,农民财产权利的不足,将农民财产挡在了社会财产增值体系、信用体系和流动体系之外。例如,城镇居民购买的房屋具有完整产权,可以抵押、担保,农民自己在宅基地上合法建造的房屋却不具有完整财产权。
既然农民财产权利不足,那么就要增加充实他们的财产权,从他们财产权利较薄弱的地方入手。例如,要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要赋予农民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等。
在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方面,要注重总量和结构的平衡,既要增总量,也要调结构。一方面国家要着力提高农民特别是低收入农民的直接补贴、低收入保障;另一方面要优化补贴的结构和方式,增强农业补贴的针对性、指向性和有效性,有利于促进农民多种粮、种好粮。
农民增收难,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下定决心齐心协力,只要心里时刻想着农民的利益,农民们一定能富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