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产 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新驱动 内需引领新机遇
——2014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展望
黄晓芳 祝君壁

1月7日,在美国拉斯韦加斯举行的2014国际消费电子展上,一家来自北京的3D打印机生产企业工作人员向参观者介绍他们的产品。2014拉斯韦加斯国际消费电子展当日开幕。作为行业的“风向标”,3D打印技术方兴未艾,成为本届展会的热点之一。新华社记者 方 喆摄

2014年受国家政策利好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将继续保持较快发展。产业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增强,空间集聚效应不断凸现。同时也要认真对待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投资膨胀、产业低端化、产能过剩等突出问题

新产品技术将加速产业化

2014年,在政策推动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在技术融合创新方面加快步伐,园区或将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随着全球多领域新技术的融合创新步伐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空间也将不断扩大。由赛迪智库提供的分析报告指出,目前,各个产业领域的边界区域模糊,带来新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突破,多领域融合的集群发展态势将日趋明显。而新技术的快速推广和多领域应用将不断扩大新兴产业的市场空间。

例如3D打印技术将延伸至生物医疗、节能环保、汽车等多个领域。据国际快速制造行业权威报告预期,到2016年,3D打印产业包含设备制造和服务在内的总产值将达到31亿美元,2020年将达到52亿美元。由此可见,应用市场的不断拓展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从区域发展情况来看,中央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统筹布局并规范其发展的政策效应正在逐步显现,地方的优势新兴产业初具规模,预计2014年新兴产业的空间集聚效应将进一步强化。

据统计,2013年前三季度,广州市首批2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完成投资640亿元,形成了超6000亿元的产业规模;青岛加快“千万平米”产业园区建设,新引进企业拉动软件业务收入增长30亿元……随着园区建设步伐加快,配套工程逐渐完善、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将吸引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入园,成为带动工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骨干力量。

产业的良好发展与政策扶持是分不开的。据有关人士表示,2014年我国将进一步落实并完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规划,用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同时,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据悉,2014年有望制定出台金融支持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和金融政策措施,协调金融系统内外关系,并建立金融和科技的对接平台,为新兴产业项目和专利技术提供评估、定价、交易等服务。

与此同时,一批示范工程的相继启动将促使新兴产业保持较快发展速度。据了解,除了已经启动的应用示范工程,如云计算创新发展试点、新能源汽车示范项目、智慧城市建设等,2014年将启动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区域试点工作,系统推进区域物联网发展及应用。对此有专家分析,依托本土市场的示范应用和推广,不仅将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也将加速一批新产品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一条以内需为引领、以创新为依托的快速发展道路。

内需引领防止产业低端化

尽管战略性新兴产业在2013年发展势头良好,但产业自身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地方增长目标偏高可能引发投资膨胀和新兴产业低端化;各地产业“抢位”现象突出,产能过剩风险进一步加大;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配套不足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制约愈加明显等。

有鉴于此,2014年,建议产业首先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要努力突破制约优化升级的核心技术,实施一批先导性应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水平;要充分利用企业的产业基础和技术积累,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体系,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平台;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企业创新激励机制,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推进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

其次,加快本土市场培育,以内需带动技术突破和产业化。我国本土市场目前仍存在大量的潜在需求,具备培育和发展颠覆性创新的土壤条件,本土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能够为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机遇。

建议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产业政策在市场培育中的引导作用;积极扩大新兴产业的内需市场,鼓励政府采购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倾斜,同时提高信息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立促进信息消费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并且将新兴产业消费品纳入扩大内需的主要内容,以促进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消费领域的发展。

专家表示,依托内需市场,不断扩大市场应用范围,不仅可以化解部分新兴行业产能过剩,同时可以促进新兴产业加快技术创新、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的转移以及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第三,优化产业生态环境,以制度建设保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要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做好产业发展形势的监测和分析,通过及时发现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要完善统计机制,加强多部门协调,加快建立统一的统计口径,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发布统计分析报告;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通过在法律法规上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惩罚力度,保护企业、个人的创新成果和经济利益;要推进各领域标准、规范制定,加快制定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技术、产品的标准和规范,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规范制定,限制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上市。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