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 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治沙致富带头人
——记“独臂支书”阿巴合·再努拉
本报记者 乔文汇

北疆风雪稠。地处我国西北边陲、阿尔泰山南麓的新疆哈巴河县加依勒玛乡西玛依沙斛村,一年风沙不断,冬雪频袭。

虽然自然条件恶劣,这里却并不落后:村舍井然,树木成行,柏油路干净平坦,不时有摩托车驶过。深冬时节,记者来到西玛依沙斛村,随机采访的几名村民,必提及他们的带头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阿巴合·再努拉。

阿巴合·再努拉生于1957年。1978年的秋天,阿巴合·再努拉在劳动时,右侧上肢卷入脱谷机,永远失去了右臂。那时,“差点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了”。望着空荡荡的袖管,绝望的他一连几天只喝了几碗奶茶。

茶尽,泪垂,人心碎。在人生的低谷,“就连原本香甜的奶茶,感觉都是苦的。”后来民政部门送他去上海安装了假肢。“即使只有一只胳膊也要拼搏。”慢慢地他又鼓起了生活的勇气。

穿衣、吃饭、写字、干活,阿巴合·再努拉逐渐适应了只有一只手的日子,不仅生活能够自理,而且过得有滋有味。他寻找机会参加各类培训班,如饥似渴地学习农业技术,使自己一家成为全村最富裕的家庭之一。

村民们遇到难事,就去请教他,他总能给出好点子。随着阿巴合·再努拉在村里的威望越来越高,他后来被推选为西玛依沙斛村的带头人。

上世纪90年代初,西玛依沙斛村不仅在加依勒玛乡,在全县也是出了名的落后村。“全村人均收入不到200元,村集体没有一分钱。”阿巴合·再努拉告诉记者,“更要命的是,村子紧邻风沙区,南风一刮就昏天黑地,沙子常压倒庄稼。一些村民实在过不下去,搬离家乡投靠亲戚去了。”

“既然信任我,我就得想法带领大家拔掉穷根。”倔强的阿巴合·再努拉心里憋着一股劲。

治穷先治沙,治沙要种树。他决定带领大家建设防风林。然而,沙窝子里种树谈何容易,“当时没几个人相信种树能活。”

“咱们党员先干起来!”在阿巴合·再努拉的提议下,村班子成员和村里的党员集资买来5000多棵树苗。他左手持铁锹,用下巴和肩膀顶住锹把,一锹挖下去,下巴和肩膀火辣辣地疼。从早干到晚,肩膀起了泡,下巴掉了皮,第二天伤口没好又接着干。

看到阿巴合·再努拉这样拼命,大家打心里佩服,种树的人越来越多。3年后,风沙明显减少了,作物产量提高了,全村百姓开始走上富裕路。如今,已有10万棵树呵护着西玛依沙斛村。

在此基础上,阿巴合·再努拉又带领大家挖渠、修桥、引水,种植打瓜、油葵、高产玉米,还引进优质牲畜品种。村民人均纯收入连年增长,去年达到835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握着阿巴合·再努拉布满老茧的左手,记者分明感到一种力量。“只要大家信任我,我就会继续努力干。”他目光坚定,信心满怀。此时,天色向晚,盏盏路灯亮起,光明洒向远方。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