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区 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银川着力突破“农超对接”最后一公里瓶颈——
“蔬菜输入型城市”求解“菜价贵”
本报记者 许 凌 拓兆兵 通讯员 张 瑛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一家超市内,顾客在选购蔬菜。
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摄

“地小市美诚可贵,无可奈何菜价高”。银川市民的特殊呼声,必有特殊的市场行情。记者日前就银川蔬菜生产、流通情况进行了调研。

银川市商务局局长郭勇给记者列举了一组数字:银川城区常住人口130万,流动人口30万,按每人每天0.5公斤需求量计算,日均消耗蔬菜800吨,每年需要蔬菜29.2万吨。“总体来说,银川是蔬菜输入型城市,供应量的90%来自北环批发市场,每年11月份至次年3月份,这里外地蔬菜的供应量可以占到总供应量的75%。”郭勇说。

靠外地输入支撑起银川市民的“菜篮子”,流通环节增加了,蔬菜的价格也随着提高了。目前,银川的蔬菜流通环节大体有5个,分别是蔬菜产地、一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配送公司(零售商)和农贸市场(超市、早市)。如何减轻百姓“菜篮子”负担?减少中间环节无疑是最佳选择。于是,银川市实施了“农超对接”工程,在3个城区建设50个社区蔬菜直销店——“天天鲜直销店”。虽然方便了市民生活,但是菜价经常反弹的问题也影响了“农超对接”的效果。在银川市商务局副局长杨伟宁看来,这其实是与目前普遍存在的“农超对接”最后一公里问题密切相关的。

那么,是什么在阻碍“农超对接”的前行呢?杨伟宁认为,主要是和菜源地生产不稳定、缺乏统一标准、市场建设滞后等密切相关。“目前,银川形成了‘夏秋季蔬菜南下,冬春季蔬菜北上’的特殊流通格局,流通环节的费用带来了零售价格的上涨。税务部门对超市、农业合作社办理的免税增值税发票标准不一,导致一些超市作为一般纳税人应享有的‘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产品,可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政策难以落到实处。加之,银川市惠民市场建设没能跟上房地产迅速发展、人口不断增长的需要,都使很多‘农超对接’只走到了‘批超对接’后就难以前行了。”

找到了问题关键,接下来,就是如何突破瓶颈的问题了。“为了跨越农超对接最后一公里,今年初,银川市政府开始‘四管’齐下全力破题。”银川市市长马力的回答点明了破题的实招。

第一招,全力推进标准化菜市场和鲜活农产品公益性零售网点建设。今年底,银川将建成面积2.5万平方米的标准化菜市场10处,在这些标准化市场,蔬菜及米、面、肉蛋、禽等7类商品销售价格低于市场15%;加大投资,将包括“天天鲜”在内的社区零售直销店扩增到145家;通过投资建设、成本价产权回购等方式,从2014年起至2016年,3年投入3亿元建6万平方米的公益性商业网点,所销售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低于市场价格15%左右。

第二招,强化储备菜的投放与管理。为了平抑物价,在去年投放白菜、萝卜、土豆、洋葱等6个品种7000吨储备菜的基础上,今年增至1万吨,将分别投放到3家超市、5家“农超对接”企业和80多个便民直销网点。同时,建立“肉菜追溯体系”,即在市政府补贴340万元的前提下,统一招标、统一定价、统一投放、统一巡访抽查。

第三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流通。寻找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合作社并扶持其发展,率先实施标准化生产,实现合作社产品质量可追溯。鼓励支持区内名优农产品“零门槛”上柜,免收任何入场费,并承诺对区内特色农产品推行“现钱买现货”的经销模式,由财政对超市给予一定金额的补贴。

第四招,加大对现代化蔬菜大棚建设补贴力度。增加对参与“农超对接”的农业化产业化龙头企业、超市投资建设产地集配中心、配送中心、冷链系统、检测中心等设施的投入力度和扶持力度;协调税务部门统一合作社领取买纳税增值税要求,统一超市采购鲜活农产品的增值税抵扣政策;对超市增加“农产对接”经营面积,给予相关补贴或税费减免。

四招下来效果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