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智高点”抢占“制高点”
——来自湖北打造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报道(中)

120多所大专院校、140多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500多家科研机构、60位两院院士、200多万在校大学生……如此得天独厚的科教资源,让湖北成为公认的科教大省。

随着体制机制的创新,一场以“智高点”抢占“制高点”的战役正在湖北全省铺展开来,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在湖北的乘数效应不断显现,创新驱动已经成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重要引擎。

“三归机制”释放创新活力

湖北的科教资源在全国排第四位,然而“所在”并不代表实力。与之相对应的是,湖北的创新能力、经济综合竞争力只在全国名列11和14。

释放科技红利的关键,是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创新主体的内在活力,让科技成果得到迅速地转化。

2009年,湖北出台了《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规定一项职务发明出让后,收益中70%归研发团队,30%上缴国家。将科技成果转让分配比例突破性地写入地方性法规,这在全国尚属首例。

湖北科技界诙谐地把这一成果转让分配原则称为“三归”:实惠归个人,荣誉归单位,利益归社会。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省科技厅厅长郭跃进说,一年多来,湖北和武汉市相继出台“黄金十条”和40多项配套政策,核心内容是进一步通过市场来配置科技资源,鼓励科技成果转化。“三归”是这种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转化机制的集中体现。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骆清铭是目前吃到最大一只“螃蟹”的人。3个月前,他的团队一种用于研究分析全脑的专利,在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出让,被武汉沃亿生物有限公司以1000万元买断,实现标底国内最大、个人及团队的分配比例最高全国两个突破。

骆清铭告诉记者:“由于湖北政策规定的个人所得比例远高于教育部和财政部的分配比例,这次挂牌出让,通过了历时一年的层层审批,才实现成交。”他坦言,这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们查阅了跨度23年的17个文件,上到主席令,下到学校文件,每走一步都非常谨慎。”

《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的出台,武汉东湖国家示范区的先行先试,推出了企业股权激励实施办法,除借鉴中关村以往的分红权益外,还独创出绩效奖励和增值权奖励两种方式。目前,武汉光谷已设立首批5亿元股权激励代持专项资金,华中数控、光迅科技等30多家企业主动尝先,其中,迪园光电以250万股用于股权奖励,按规定分配给28名核心技术骨干,一年间,公司主营收入增长131.5%,利润增长了18.1倍。

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蒋大国说,“‘三归’导向让各方主体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均能够获得合理回报,营造了公平、高效的科技创新环境,是科技体制改革顺应市场规律的有益尝试。”

日前,湖北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即“湖北科技新十条”,其中既有科技成果类无形资产处置方式、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改革,也有支持高端人才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高校、院所研发团队在鄂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转让的收益,其所得不得低于70%,最高可达99%。”

在科技新政的激励下,2013年湖北全省共登记技术合同1.4万余项,成交额350亿元,同比增长32.9%,成交额为2008年的6倍。全省高校、科研机构在省内引用转化的技术合同比例超过50%。

市场机制配置科技资源

这几天,武汉凌云光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拿到了“半导体激光器及其应用开发项目”的财政补贴。与以往不同,这个项目不是“跑”下来的,而是在数以万计的网友零距离“围观”中竞标得来的。

2013年7月11日,湖北省首次对重大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竞争性分配进行了网上直播,首次将6亿多元的科技项目资金交给市场和企业来分配。“公开竞标减少了‘暗箱操作’,心里踏实很多。”武汉凌云光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裁王峰对记者表示,这也对企业项目的科技含量和产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省政府咨询委员、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光看来,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长期以来一直有一堵墙。科研机构觉得企业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力低,企业觉得科研机构研发的东西不实用。李光说,“没有企业的参与,技术创新无从谈起。”

通过市场配置科技资源,是推动科技界和产业界的深度融合的关键。

8月1日,一场特殊的“拍卖会”在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举行,与以前不同的是,为争夺3家鄂企的研发项目,9家科研机构纷纷举牌比谁出价更低。

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副总经理刘汉武说,科研项目好不好,让市场说了算。让科研项目离市场更近,与企业直接面对面。这种市场倒逼机制,能让更多科研成果回归真正合理的“身价”。

特殊的减价竞价方式、公开的专家评审,30分钟内,确定最终受买人……在光谷联交所上演的一幕,让武汉高斯激光技术有限公司的技术难题,找到了理想的解题人——来自湖南衡阳的南华大学。

武汉高斯激光总经理田为军告诉记者,“我们最近2年花了200来万来研究这个项目,但是效果也不明显。这一次通过联交所方式,既找到我们需要的研发单位,同时也降低了100多万的研发成本。”

从2011年6月起,湖北已举办12场重大科技成果推介(拍卖)会,促成产学研合作和成果的落地转化,共推介重大科技成果1000余项,促成100多项科技成果实现校企合作,总成交额超过1亿元。

协同创新打造转化平台

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往往源于科技创新,成于金融创新。

“我们有很多科技成果,但没有抵押物,银行又难以评估成果的价值和风险,想融资几乎不可能。”康圣环球医学特检集团总裁黄士昂对3年前的“漫漫融资路”记忆犹新。

如今,在血液病的第三方高端检测方面,康圣环球医学特检集团已经占据了国内近80%的市场份额。黄士昂告诉记者,公司能较快成为业界翘楚,得益于国家开发银行湖北分行与武汉东湖高新区共同采用“平台统贷、担保增信、创投联动、风险补偿”的方式,向公司提供的3000万元专利权质押贷款。“这样的融资优待,只有光谷才有。”

黄士昂所说的“光谷”就是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通过大力推动科技支行、风险投资等金融机构、投资机构聚集、搭建投融资和孵化平台,目前光谷引导金融机构开展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信用贷款等创新性融资已达240多亿元,资本市场累计融资超过500亿元。

通过光谷的示范,湖北发起设立了10只创投基金,引导社会设立创投公司120多家。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仅要推进科技与资本的融合,还需要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在更大范围配置资源。

邓子新,著名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9年,在上海交大任教的邓子新受邀来汉考察,湖北提出的全新理念吸引了他的目光。打破传统的管理体制,整合高校和企业科研院所资源,通过组建产业研究院,搭建开放型国际化的创新成果转化平台。

研究团队以“首席科学家+团队+项目+经费+成果+企业”的形式入驻研究院,并实行“遴选、竞争和退出”的运行机制,根据业绩决定去留,享受高新区全面的配套服务。

“项目成功,教授就成了老总。项目失败,他还可以回校任教。”东湖高新区科技和创新局局长李世庭说,“研究院是试验池,是一门新技术甚至一个好设想由实验室走向市场的纽带。”

当灵活的体制机制与一流的人才邂逅,迸发出神奇的化学反应。3年间,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引进8名两院院士,2名外籍院士及全球67个顶尖团队入驻,6个国家研发平台加盟,获批国家重大专项30个,获经费支持3亿元,孵化出40余家高新企业,一批重量级创新成果涌向市场,在生物研究院的拉动下,光谷生物城在短短4年内跻身全国前三强,2012年,湖北生物产业迈向千亿元关口。

2012年,湖北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2家,较上年翻了一番,总数已达1550家。去年1至9月,全省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383.2亿元,增长15%,占全省经济总量比重达到13.9%;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684.13亿元,增长30.8%。

事实再一次证明,科教资源是生产要素,只有经过市场优化配置,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变成经济发展和竞争优势。

采访组成员:张小影 马立群 魏劲松 郑明桥 魏永刚 潘笑天

执笔:魏劲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