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宏观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茧丝绸业寻求“破茧”
本报记者 王轶辰

商务部副部长房爱卿在日前召开的促进茧丝绸行业健康发展视频会议上表示,茧丝绸业是关乎千万家农户、百万产业工人的民生产业,下一步,要优化和创新商业模式,加快淘汰落后技术装备,提升茧丝绸生产经营整体水平。近年来,随着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攀升、国内外市场增长乏力等因素制约,茧丝绸业曾经的辉煌逐渐褪色,行业布局分散、技术装备落后、创新能力不强等弊端凸显,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茧丝绸业是我国传统特色产业,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蚕桑产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好、劳动强度适中等特点,成为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茧丝绸行业发展规模稳步扩大,蚕茧、生丝、坯绸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70%、70%和45%以上。作为中国传统大宗出口商品,生丝和坯绸出口量分别占国际贸易量的90%和60%左右,牢牢占据世界第一茧丝绸生产和出口大国的位置,在国际茧丝绸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丝绸大国”并不代表“丝绸强国”,在宏观经济形势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大而不强的中国茧丝绸业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我国蚕业生产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生产规模小,导致蚕桑生产机械化、电气化、标准化等进程缓慢;同时,茧丝绸生产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茧丝绸作为完全竞争性行业,进入门槛低,退出容易,企业利润低,融资难,很难有富余资金投入研发。”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副所长李龙表示,缺乏高附加值的产品,使得中国丝绸企业在失去成本优势后盈利能力不断下滑,生存愈发艰难。

伴随规模劣势的是科技创新的不足。目前,我国规模以上丝绸企业研发投入仅占销售收入的0.2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纺织工业5%的投入水平,加之科研力量薄弱,专业教育退化,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总体较弱。

营销模式的不足是茧丝绸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房爱卿认为,当前我国丝绸内销和出口额的比例约为1∶5,前5大丝绸出口市场占我国丝绸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市场高度集中,且营销模式落后,营销网络不健全,导致生产和市场脱节,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较弱。

为了促进茧丝绸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2013年10月,商务部联合发改委、科技部等八部门制定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茧丝绸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和完善投融资机制”等多种支持政策措施。

房爱卿表示,下一步,要通过产业区域布局调整,推进区域协作和专业化分工,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新格局。东部地区积极发挥人才、技术、管理、资本、市场等优势,形成丝绸品牌设计研发中心、终端产品生产和贸易基地,做强产业实力和竞争力。中西部地区继续提高桑蚕生产加工集中度,加大新技术、新设备的普及应用,健全和优化产业链。

对于科技创新问题,房爱卿提出,下一步,要深化茧丝绸行业科研体制改革,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茧丝绸技术创新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建立茧丝绸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集中人才、资金、研发等优势资源攻克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高效智能化生产关键装备和功能性丝绸制品,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加快淘汰落后技术装备,提升茧丝绸生产整体水平。

此外,房爱卿还表示,要通过优化和创新商业营销模式、发展电子商务、建设专业营销网络和现代物流体系,大力拓展国内丝绸消费市场,巩固传统市场的份额,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优势企业要“走出去”,把设计研发前移,掌握国际丝绸流行趋势和消费需求变化,充分满足消费需求。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