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生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绿色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
端 然

人与自然该如何相处?过去,对很多普通人而言,并不会主动去思考这个似乎遥远的哲学命题。但是,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全国大范围、长时间爆发的雾霾却让越来越多人开始反思为什么城市的蓝天变得如此珍贵,什么是空气污染的根源……

在最近热映的贺岁片中,我们也看到了这种可贵的思索。面对深陷雾霾而举目灰暗的城市,面对过度砍伐而一片荒芜的山峦,面对盗采煤矿而满目疮痍的草原,面对肆意排污而“五彩缤纷”的河流,人们开始意识到粗放的生产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开始对大自然道歉。

人是自然之子,绝不是自然之主。人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如何科学理解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核心命题。能够对人与自然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这只是第一步。只有将这种认识普遍转化为自觉行动,才是完成了深刻转变。在采访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时,他的一句话令我深受触动,“要使这一代中国人成为‘绿色意识’最强烈的一代人”。

在某种程度上,雾霾唤醒了越来越多人的绿色意识。正是因为对空气污染的感同身受,人们开始懂得良好环境的珍贵,认识到现有生产生活方式对环境的破坏,也开始愿意为保护生态作出改变。

把绿色意识化为自觉行动,将是今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艰巨任务。这首先体现在执政观念的转变上。目前,国家已经树立了绿色的政绩指挥棒,纠正了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倾向,加大对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的考核。今后要逐渐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执政观、政绩观。同时需要加快调整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法律法规,形成强大的约束力。

把绿色意识化为自觉行动,不仅需要绿色的政绩观,也需要绿色的生产观念。依靠透支环境而获得的经济利润,只是暂时的,将来为了治理和修复要付出更加高昂的成本。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必须积极承担起环境责任,实现绿色生产、循环生产、低碳生产。目前,环境违法的从重处罚、环境执法力量的增强都已经初步形成良好的倒逼机制。

把绿色意识化为自觉行动,关键在于每个普通人。我们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体。我们既然期盼更加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应该为实现愿望付出自己的努力。这既包括形成绿色的生活理念和习惯,也包括为环保“埋单”。水价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调整虽然短期内会对民生略有影响,但长期看对提高资源效率、环境效益和公众健康效益都是显著的。今天已经到了我们为良好生态付费的时候。

虽然绿色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并非一日之功,但令人欣喜的是,2013年已经开启了这一可贵的转变。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自觉行动能力。让我们行动起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