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金融开放的步伐稳步推进。从金融业门槛逐渐降低,到利率、汇率市场化进程加快,从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提速到中资银行大步“走出去”,金融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拥抱开放、拥抱未来。
民间资本“整装”出发
2013年10月,马鞍山农商行发起的甘肃永登新华村镇银行挂牌成立。这是我国第1000家村镇银行。上千家村镇银行是我国推进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的重要抓手,更是民间资本投资银行业的重要渠道。
近6年的时间里,已经有4000家企业和7000名自然人股东入股村镇银行,民间资本直接及间接持股比例高达70%。不仅是村镇银行,从股份制银行到城商行,我们都能看到民间资本的身影。
除了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也逐步向民间资本敞开大门。2013年,银监会修订完善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将鼓励更多具有消费金融优势资源和分销渠道的民间资本进入消费金融领域,除允许民间资本可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外,还将主要出资人最低持股比例要求由50%降为30%。这样的修改标志着消费金融的主发起人将不再只是金融机构。
可以预见,随着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到金融业之中,金融业的结构将得到进一步优化。
利率市场化改变“生态”
2013年,利率市场化的节奏明显加快,进而改变我国金融业的生态。
7月20日,央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这被视为利率市场化加速的标志。
10月25日,贷款基础利率(LPR)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意在拓展和扩充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机制,提高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定价效率和透明度,增强其自主定价能力,为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打好基础。
12月8日,《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后,多家金融机构积极发行同业存单。作为货币市场的一项重大创新工具,同业存单利率定价参考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进一步夯实了Shibor作为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地位,有助于完善货币市场定价体系,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
银监会政策研究局副局长张晓朴表示,除了利差收窄,利率市场化将给银行业带来4个关键性变化。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将由市场决定,银行所有产品的价格都会随之变化;银行的风险偏好和风险轮廓将发生改变;货币政策的传导和实施将更多采用价格型工具,金融市场的价格基准将会重塑;银行业竞争格局加速改变,银行将优劣分化。
事实上,这些变化影响的不止是银行,其他所有类型的金融机构也因激烈竞争而不断谋变。
金融业打开对外“窗口”
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为金融业对外开放打开了一扇窗。
在上海自贸区的诸多政策中,对金融业开放的探索,特别是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是其核心。
2013年9月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可在试验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等方面创造条件进行先行先试;要把上海自贸区作为探索面向国际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建立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全面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
虽然在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上,我们已取得一定进展,但资本流动中仍有很多不便利,需要进一步推动。
具体来看,《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自贸区将探索投融资汇兑便利化,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进一步扩大试验区对外开放,支持企业走出去;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使区内企业和个人更加灵活使用本币进行跨境交易,降低汇兑成本,减少汇率风险。同时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加快改革进程,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深化外汇管理改革,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逐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黄碧娟表示,自贸区金融改革和创新方面的相关政策,涵盖账户体系、投融资汇兑等金融服务的关键层面,这一系列新政策将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