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2014新年新展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姓心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社会迸发出更强大的改革热情,百姓分享到更丰硕的发展成果。各界群众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生动故事,讲述一年来生活的变化与收获,表达对2014年的新希望。

江西宜丰县天宝乡辛会村刘清泉——

做一个新型职业农民

去年是我种田面积最多的一年,却是忙碌、操心最少的一年。我租种了1300亩地,卖了80多万斤谷子,收入65万元左右。靠着新买来的烘干机,我不仅没有靠天晒谷,还帮助乡亲们烘了6万多斤谷子,这在以前是我想都不敢想的。

去年3月份,在县农机局的帮助下,我得知有能够烘干谷子的农机,就去安徽买了个“稀罕宝贝”——烘干机,花了19.8万元。国家给我补贴了4万元,县里农技员现场演示和指导,我很快就上手了。一年下来,我收获的80多万斤谷子都用上了烘干机。烘干机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统,自动低温烘干作业,谷子弄干了直接送到仓库里,省时又省力。

从前种地,最让我发愁的是晒谷。请20多个人晒谷花钱不说,还得看天的脸色。南方雨水多,谷子碰到阴雨连绵的天气,晒不了放着发霉干着急,晒谷成了我“丰收后的心酸事”。现在有了烘干机,摆脱了“没地晾谷、靠天晒粮”的局面,我不用再为晒谷的事情牵肠挂肚了。

最近,乡农技站的徐站长跟我说,乡里的水稻种植批下了一个江西省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政策和资金支持全程机械化建设。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我听了之后心里乐开了花。

我计划着以后买更多的设备,种更多的田,打更多的粮食。我看中了一台喷洒农药的大机械,今年争取把种田面积扩大一倍。我的家乡自然生态好,山清水秀的,再加种200亩油菜,到了春天,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多美。我再发展观光农业,努力成为一个新型职业农民。

(吴 微整理)

重庆市城口县左岚乡邓作权——

带领乡亲共同致富

前些年,我一直在外面打工,奔波劳累但是挣钱并不多,而且还不能照顾家中的妻儿老小。那时,我就一直寻思着要回家创业致富。

2010年,乡党委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致富。我毅然拿出多年的积蓄回村发展城口山地鸡产业。在政策支撑和强劲的市场需求下,我赚到了十几万元,迈出了创业致富的第一步。正当我还沉浸在成功创业的喜悦中时,蜂拥而至的养鸡热潮已令市场饱和,价格一路下滑。

后来我上网寻求商机,仔细研究和分析市场趋势,最终认定香菇种植是一条生财之道。通过一番考察和比较,2012年年底我和陕西一家公司签订了包产包销合同,办起了香菇种植。在厂里派来的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我搭建起了香菇种植大棚,装了8个温床,共计3.2万个菌袋。按合同规定规范种植香菇,产出的干香菇按每斤32元的保底价收购。当时,虽然签订了合同,但我心里还是有些打鼓,毕竟投入了十七八万元不是个小数目。2013年,鲜香菇价格一路上涨且供不应求。按现在的趋势,我不但能收回所有成本,还能赚七八万元。

2014年,我将申请建立专业合作社,发动村民和我一起种植香菇,实现规模化生产,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共同创业致富。达到一定规模后,我还准备引进木炭加工设备,把废弃菌棒加工成木炭,进一步增加收入。 (陶 亮整理)

河南方城县西峰村杜献堂——

愿咱村更富更美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各项改革措施让俺们农民切切实实感受到实惠。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又传来惠农新政策,今后俺们农民的日子必将越过越幸福。

俺们西峰村是典型的散居式山中村,过去村民的生活是“门口没有路,粮食靠天收,水电无法通”。2011年,村里通过调配土地、原村庄复耕、村里荒山统一对外承包等办法,调整置换出土地400亩,又把村里4000多亩荒山对外承包,所得荒山租金全部用于社区建设。刚开始,过惯了“走泥巴路、烧柴禾灶、点煤油灯”的村民,对新型社区建设持观望态度。党的十八大以后,伴随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村民的热情被调动起来后,村里也加大资金投入,饮水工程、学校、养老院、健身广场等基础配套设施同步跟进,目前,特色景观型新农村社区已经建成,商住一体房、单元房、连体小别墅共480套,入住率达73%,复耕老宅基地450亩。

为解决农民进入社区后的就业问题,村里规划出占地180亩的创业园,通过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引进韩国香薰、安徽制衣、河北白沟皮件等6个项目,就地安置本村劳动力500多人,人均年收入由1000元增加到1.5万元。过去贫穷落后的西峰村一跃成为全县闻名的新农村建设标兵村。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善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意味着农村在公共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跟城镇的差距会越来越小,俺们农民真是打心眼里期盼着。今年,俺们打算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建设8000亩花果山和2000亩高效良田,修建一处休闲娱乐山庄,再引进3至5家企业,让村民真正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董振万整理)

江苏泗洪县金锁镇许哲——

渴望接受技能培训

我是70后,高中毕业后,我先后辗转南京、深圳、无锡等地“淘金”。

转眼间,我已经做了10年的建筑工人。前一段时间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深受触动。那天,我和技术工人李晓辉一起去领工资,当看到工龄比我小、干活比我还轻松的小李拿的工资比我的双倍还多的时候,我心里有点不是滋味。是啊,这些年我就是吃了不懂技术的苦,只能从事低收入的体力活。我下定决心要学一门技术。经过四处打听,我了解到北京的一些建筑工地有农民工夜校,有专门的老师教技术。为此,我专门请了假去学习。但是,由于我文化基础差,加上培训方式不太规范,我感觉没有太多帮助,我对技能培训班失去了信心。

前不久,我在工地上看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让我重新燃起了信心。2014年我的最大愿望就是,希望政府和企业能够重视这项工作,为我们农民工“量身定做”培训项目。就我个人而言,希望能系统学习建筑知识,尤其是能识图、审图,会操作建筑工地的测量仪器,拿到就业“金钥匙”,实现自己转型成为一个“双料”技术工人的梦想。

江苏宿迁市屠园乡大王村王仁之——

期盼脱贫奔小康

2013年是我们村变化最大的一年:新修的8公里水泥路直通村口,3座新建农用桥格外显眼,新通上的自来水全天候供水,2栋标准化厂房里机声轰鸣。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江苏省的经济薄弱村之一。

我们村由于地处偏僻,交通闭塞,长期以来发展缓慢。去年初,江苏省把这个地区确定为农村扶贫连片开发六大片区之一。为使我们村尽快脱贫致富,省、市、区三级政府对我们这些经济薄弱村加大了扶持力度。省财政给我村下拨了100万元扶贫资金,市和区政府部门累计为我村投入1800多万元资金,帮扶村里实施29个办实事项目,目前已全部完成。

党和政府的倾情帮扶,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去年,我们利用省里下拨的扶贫资金,兴建标准厂房对外出租,村集体破天荒有了15万元进账,60多户贫困户脱贫。

最近,村里组织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听到全会提出让农民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我们都特别高兴。我们村已被列入宿迁市城乡统筹试验区三期规划,现在大伙都盼着能尽快启动项目建设,早日住进楼房,过上现代化的生活。希望能有更多的企业到村里落户,让村民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新的一年,我还希望有更多的年轻党员站出来挑大梁,带领村民全面脱贫奔小康。

(戚善成整理)

云南宣威市文兴乡白雪柳——

让更多姐妹绣出新生活

我是云南宣威市文兴乡的一名电脑刺绣专业户。初中毕业后,我就开始学习手工刺绣和缝纫机技术。那时,每逢乡街有集市,我便背上自己的绣品到街上摆摊,自绣自卖。1995年,我花了3000多元从昆明买来一台电动绣花机,由家庭经营转入规模化生产,一年收入5000元左右。2008年3月,我又投资20多万元购进3台大型电脑绣花机,引进电脑绣花新技术,精心打造优质绣花品,逐渐打出了知名度。经过多年的艰辛探索以及对市场信息的分析和把握,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刺绣技术,绣出了一条电脑刺绣致富之路。

十八大一年来,为发展和传播文兴民间刺绣文化,促进广大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乡里围绕打造“文兴刺绣”品牌这一主题,按照“成立一个协会、注册一个商标、培训好一批妇女、组织一次文兴刺绣展销活动”的目标,搭建刺绣发展平台,使文兴刺绣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也有效推动了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转移。在乡里的帮助下,我成立了“白雪柳电脑绣花中心”并设立分店,专门从事刺绣产业。目前,我们每月能生产8万余件绣品,产品主要销往宣威、曲靖、昆明以及贵州、四川等省内外市场,实现了加工、生产、销售以及订单、批发一条龙的服务体系,一年的纯收入达十几万元。

2014年,我有一个心愿:希望将自己的刺绣技术传给更多的女同胞,让她们都能绣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周均虎整理)

山东沾化县支农农机合作社张汝和——

把更多盐碱地变成粮仓

近年来,我们县许多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大量土地无人耕种,由此催生了支农农机合作社,社员以农机或土地入股,或将土地托管、转包入社,共流转土地5000亩,土地连上了片,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和机械化生产。

流转来的土地原本是一片盐碱荒滩,以前这里只能种一些耐碱的棉花,这两年由于土地承包费、人工费等成本费用不断上涨,种棉花已经入不敷出,但是棉改粮人们想也不敢想。去年秋季,冯家镇政府的包村干部找到我,告诉我这一片荒地被划为“渤海粮仓”示范区,是由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启动的粮食增产增效示范区,让我带头试种。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我将其中的1000亩种上了冬小麦,有专家团队指导,没想到当年就在盐碱地上迎来了一个小麦丰收年。

小麦收割后,5000亩土地全部种植了夏玉米。我收割完最后一块地玉米,粗略算了一笔账,这5000亩盐碱地,以前只能种棉花,每亩只收了50多斤皮棉,去年第一次种粮食,每亩就收了600多斤小麦、620多斤玉米,小麦单产最高898斤、玉米单产最高800斤。同时,再加上“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综合补助每亩近600元和国家粮食综合补贴120多元,种植粮食每亩纯收入可突破1000元。去年秋我又将5000亩地全部种上了冬小麦,在我的带动下,冯家镇23万亩棉田中有两万多亩改种了冬小麦,几年前在冯家镇连一棵冬小麦都找不到。

前些天,我从新闻里得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这给我们合作社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2014年,我计划继续采取入股、托管、转包的形式流转土地5000亩,并且能以农民入股的方式建立面粉加工厂。同时,我期盼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全覆盖,能有更多的财政项目资金投入,让更多盐碱地变成粮仓。 (高占根整理)

河北三河燕郊消防中队蔡玉才——

为千家万户保平安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消防管理也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2013年,我所在的燕郊消防中队把创新消防管理模式作为提升社会消防安全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完善投入机制、坚持从严治警、强化宣传教育等工作,使社会防控火灾能力得到加强。

我们中队所在的河北燕郊,是离北京最近的产业开发区,近年来发展特别快,尤其是十八大以来这一年,招商引资取得了丰硕成果,区域内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企业,这就给我们的灭火和抢险救援任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中队只有30名队员,但负责的区域范围却很广,是全国配警比例最低的中队之一,24小时待命,有警必出。现在我们不光出火警,像交通抢险、解救被困人员等工作也要负责,还有像家门打不开等事情,老百姓也会打电话向消防求助,这样全年下来,每人出警上千次,工作强度还是很大的。但每当听到受助群众一句真诚的“谢谢”,就感觉很满足,再辛苦的付出也是值得的。

为增强队伍的整体实力,去年我们中队还高标准地配备了多种尖端装备,协助乡镇建立了高标准的消防站,并与食品、油料、灭火剂补充等企业签订了协议,保证应急保障。而我自己在去年也取得了一些进步,我现在是装备技术班长兼救援班长,各项业务能力在队里均名列前茅。

新的一年里,我祈愿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为了这一愿望,我和我的战友们将更加严格刻苦训练,提高各种复杂、恶劣气候条件下的实战能力,并加强各类系统研发工作,努力做好后勤保障,把消防安全的防护网织细织密。

(陈 铮整理)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