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自主创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2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 采访感言
给自主创新 多点掌声
□ 舒 云

作为我国蒸发冷却技术的带头人,顾国彪院士如今已近80高龄。回首50多年来的起起落落,顾国彪坦言,技术、资金不是让他最头疼的问题,蒸发冷却技术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不被认可”。

事实的确如此。蒸发冷却技术从提出到投入工程实践,直至获得社会认可足足“走”了半个多世纪,而其中取得用户承认的时间远远超过了技术研发本身的时间。

上世纪60年代左右这一技术已日渐成熟。之后就是漫漫推广路,研发人员怀揣着技术东奔西走四处“游说”,却因为这一技术在国外没有先例而被拒之门外。直至2011年,几经波折三峡电站首台70万千瓦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机成功运行,蒸发冷却技术这才“扬眉吐气”。

蒸发冷却技术不是个例,目前我国仍有相当一部分自主创新成果面临推广难的困境。以北交大等单位成功研制的CBTC(基于无线通信的列车自动控制系统)信号技术为例,2010年即成功实现示范化、工程化、产业化,但在国内大范围推广应用时屡屡遭受质疑。与此类似的,还有广州地铁的直线电机技术,重庆的跨越式单轨技术,等等。

是他们技不如人吗?不尽然。自主创新成果遭遇推广难,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当一部分人仍坚守“国货不如洋货”的陈旧落后观念,对“国货”抱有怀疑态度,担心不保险,以至于他们宁可多花钱用国外的技术也不愿尝试国内的新技术。

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我们期待国人给予自主创新多一些宽容、掌声和机会。同时也希望国家制定的“鼓励订购和使用国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首台套”政策能够更好地落实,惠及更多自主创新成果,使其走完最后一公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