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的紧缺引发了国内本轮红木家具价格上涨,一些家具企业将面临“无米下锅”的局面。业内专家认为,企业要提高原创设计能力,坚持“走精品化、专业化、差异化”道路,主动适应市场波动,化危为机
刚装修完新居的北京市民刘先生想在元旦前添置几件红木家具。在南四环某家具城,他相中了四出头官帽椅3件套,售价7万多元。“年初筹备装修那会还只要5.8万元,这才几个月,就涨了1.2万元。”一上午,刘先生逛了好几家店,红木家具红火的价格,让他迟迟未能成交。
今年6月12日,新修订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生效,成了这一轮国内红木价格飙升的导火索。根据新《公约》的规定,在我国红木企业用材中,交趾黄檀、中美洲黄檀、微凹黄檀、伯利兹黄檀和卢氏黑黄檀由附录III被升列至附录II。这就意味着,这些木材都要有进出口许可证或再出口证明书,才能进行国际贸易。同时,根据相关规定,红木材料原产国开始严禁红木砍伐并控制出口量。据介绍,作为红木主要出口国之一的缅甸,计划从2014年4月1日开始停止原木出口。
制作红木家具的原材料本身就属于稀缺资源,有些几近绝迹。随着收藏群体的扩大、需求的不断增加,红木的价格随之水涨船高。此次新《公约》对部分红木材料进行的“限购”,意味着进入市场的原材料将进一步减少,其价格可能继续攀升。
红木的“红火”,能否带动红木家具生产企业也跟着火一把?“在北京地区,100家红木家具生产企业中有80家左右的企业都使用红酸枝,而现在红酸枝等原材料被限制甚至断货了,像我们这样规模的厂家原材料储备量只能满足3年左右的需求。”北京劲飞红木家具厂总裁吴新建告诉记者,由于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他们公司的家具成品价格也上涨40%左右,远远低于红酸枝等原材料的上涨幅度,而目前消费者的购买力却下降了10%,公司的利润也越来越少。
中国家具协会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姜恒夫告诉记者,“原材料成本急剧上升,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加,一些资金不足、工艺不过关的红木家具生产企业可能面临淘汰的风险。”记者对多家小规模红木家具生产企业负责人的采访印证了这一说法。他们表示,由于红酸枝等原材料的价格上涨甚至断货,企业必须想方设法转型改进,否则就“撑不下去”了。一些小企业开始使用花梨、黑酸枝等“替代品”,不再使用红酸枝等被严格限制的原材料了。
中国家具协会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主席团轮值主席、北京元亨利硬木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波介绍,“目前面临转型困难的企业达到25%至30%。这些企业要么买不到原材料,要么买不起原材料。”
专家认为,面临原料枯竭,需要助推传统红木家具业转型改进。“要提高传统红木家具中原创设计的能力,采取差异化竞争的策略尤为重要。”姜恒夫解释道,红木家具不是一般的实用性家具,它具有艺术性和鉴赏性。红木企业要想成功应对原料“危机”,必须走精品化、专业化、差异化道路。他说,现在已有一些企业将一些不常用的红木材质用于生产,走差异化的产品发展之路,此外,还可寻找其他硬木替代材料,将定位放在具有前瞻性的材料和产品上。
“思想保守,品牌意识弱是当前红木行业许多企业的通病。”杨波认为,很多企业在当地做得不错,但拿到全国市场上,消费者未必认可,究其原因还是缺乏知名度与影响力。“酒好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已经过去,他认为应该重视媒体宣传,建议整个红木行业应该重视话语权,放开视野,积极加强品牌宣传意识。
杨波还特别提到企业要加强售后服务。他表示,红木家具不仅是家具,更是一件艺术品。在收藏价值之外,品牌价值是不可替代的符号性资产,体现品牌价值的售后服务自然也不再只是出售家具本身,而是引导消费者认同文化艺术品牌的工艺和理念所带来的品牌价值,所以为藏家提供情感满足的售后服务体验很重要。
目前,红木家具企业转型迫在眉睫。对此,企业一定要有清晰的战略定位。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只有将产品定位、品牌定位与企业定位融通,挖掘出自己独特的、难以被模仿和复制的竞争力,企业才能主动适应市场波动,化危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