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权威访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2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早日建成支点 力争走在前列
——访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鸿忠
本报赴湖北采访组
李鸿忠,中央委员,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1956年8月生,汉族,山东昌乐人;大学学历,经济师,曾赴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学习;在广东工作19年,2007年到湖北工作。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调研时提出,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赋予湖北新时期科学发展的新定位、新内涵、新使命。近期,湖北出台系列举措,为实现这一发展目标进行决策部署。在打造经济升级版的进程中,湖北如何抢抓重大机遇,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跨越式发展?日前,《经济日报》记者赴湖北进行采访调研。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鸿忠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详解湖北发展方向和路径。

解放思想,从湖北实际出发,要把握好3个维度:树立市场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回应人民期盼

解放思想是“第一道程序”

记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全国各地正深入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您是三中全会文件起草组成员,也是中央宣讲团成员。我们注意到,您在为湖北干部群众所作的专题报告中着重提出,“必须把解放思想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道程序’。”在您看来,解放思想为何是“第一道程序”?

李鸿忠: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三个进一步解放”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条件。其中,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改革本身就是变,就是解放的意思。变化之源在于思想,思想不变其他都变不了。因此,我们提出要“把解放思想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道程序’。”

记者:在新形势下,解放思想从何入手?

李鸿忠:解放思想要从改变观念、理念、价值观等深层次问题上入手,关键是要更换观念、更新理念。不抛弃、不更换原来的旧观念、老理念,不叫解放思想。

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体制内。这就要求我们要以改革精神扫清“思想障碍”,克服部门利益掣肘,把过去习惯的、熟悉的、自以为是的思想观念抛弃掉,同时,要以科学理论加强“思想武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上来。

解放思想必须更新文化土壤。思维模式、思想观念根植于文化层面。湖北是农业大省,借用“测土配方”这个词打个比方,要测测文化这个土壤里缺了什么元素,缺啥补啥。改革的目标和方案相当于种子,种子的基因很好,能否长得也很好,关键看土壤。如果土壤不支持,那么依旧不行。只有土壤的成分变化了,生长的庄稼才能符合目标。文化土壤不变,撒下去的种子依旧无法按我们的愿望生根发芽。

解放思想不能“知强行弱”。解放思想在于行动,在于解决实际问题。看谁解决的问题多,谁才是真的做到了解放思想。

记者:就湖北而言,您认为解放思想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李鸿忠:从湖北的实际出发,我们要把握好三个维度。一是树立市场理念。打破政府配置资源的理念,树立市场经济的理念,按市场规则办事,让市场配置资源,让市场决定产业、企业的进退。二是坚持问题导向。问题导引改革,改革解决问题。只有坚持问题导向,解放思想才能“有的放矢”,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落到实处。三是回应人民期盼。必须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措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

各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要匹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个根本转变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改革的“牛鼻子”

记者: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您如何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从“基础性”到“决定性”这一变化?

李鸿忠: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力和内核,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关键,是“牛鼻子”。

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不只是两个字的变化。这是我们党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由此将引发革命性的变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个变化跨越了发展市场经济的最后一道障碍。当然,也要看到“决定性作用”并非“全部作用”,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要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让“两只手”相得益彰。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牛鼻子”,而经济体制改革又是牵引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是改革的参照系,决定了其他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如何设计。其他方面的改革怎么改、改到什么程度?我认为,就是要改到能够匹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个根本转变。

记者:湖北如何用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确立符合市场规律的规则和秩序?

李鸿忠:我们将按照三中全会的精神,积极探索建立两手并重的“共治体系”,重点抓好4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把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打破民间资本进入市场的“弹簧门”、“玻璃门”,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二是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推动重要要素市场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更加注重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创造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的条件和环境。

三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水平。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其他各项改革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四是加强对市场主体的服务,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权力要“下”去,服务要“上”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是简单地搞“减量型改革”,“删繁就简”、“去瘦留肥”,而是回归承担责任、提供服务的权力本位,更多地在优化发展环境、回应企业诉求、帮助企业纾难解困上下功夫。我们将进一步增强政府治理能力,提高政府效能,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立起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治理体系。

另外,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湖北还要办好“市场大学校”。湖北高等院校很多,但市场这座“大学校”还处于“大专”型,缺少“本科”型、“研究”型的,缺少市场这座“大学校”培养出来的“博士”。下一步,湖北要着力推动大办“市场大学校”。

湖北需要“四个支撑”、“三方突破”:不断优化发展格局;不断强化省际合作;不断深化改革创新

“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是湖北发展新定位

记者:2005年8月,胡锦涛同志视察湖北,要求湖北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的发展提出了新定位,要求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湖北把“建成支点、走在前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抓手。那么,在您看来,湖北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需要哪几方面的支撑?

李鸿忠:首先,需要发挥市场的作用。湖北拥有地理优势和交通便利,但“大交通”只是基础,“大市场”才是关键。如今,交通“十字架”路网布局的稀缺地位已经不再明显,交通的支点作用只是基础,最后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市场的支点作用,只有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等在此交汇,创新活力才能得到释放。湖北要转变思维观念、敞开胸怀,不能受行政区划的思维而束缚观念、固守资源。我们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来这里发展,按市场规律来办事,发挥好市场的功能。

其次,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经济总量提上去,才有底气“建成支点”。当今中国在全球的地位日益重要,这与中国经济总量跻身世界第二是分不开的。目前,湖北面临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增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大力推进改革发展。如果经济总量差很多,就谈不上“建成支点”,如果没有物质财富的丰富,那么所谓的公平正义只能是低层次的。

第三,需要创新驱动。湖北是科教大省,具有雄厚的科教资源,但相较其他地方,湖北高新产业的发展速度仍然较慢。核心问题是没有转动起“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台发动机。要解决科技优势“应优不优”的问题,把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必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打通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间的通道;完善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鼓励创新要素向高新技术产业流动;引导科研人员更新观念,强化市场意识,积极投身科研成果转化;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强化服务意识,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制度性平台和要素平台。

第四,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湖北的绿色资源很丰富,也很宝贵,我们有义务把全人类共同的资源保护好。虽然湖北渴求发展,但不能搞GDP“大跃进”。毕竟,金山银山换不来绿水青山。因此,我们提出“绿色GDP”和“民生GDP”的理念,要在保护青山绿水中改善民生。“绿色GDP”解决的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民生GDP”解决的是“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问题,关乎人民福祉。开展连片扶贫工作其实是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了。扶贫不只是“输血”,更是“造血”,是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方式。2011年,我们全面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和“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的建设,即“一红一绿”两区。两区虽然贫困,但自然生态资源、旅游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在发展两区建设时,我们创新发展思维,把绿色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同时,我们创造性地出台了不少帮扶措施和制度安排,其中不少做法借鉴了援疆、援藏的机制。

记者:湖北推进“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战略,具体有哪些载体和着力点?

李鸿忠:根据中央对湖北发展的新要求、新定位,我们深入谋划、不断丰富“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把“建成支点、走在前列”作为“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的“一元”,统领全省发展战略和各项工作。将汉江生态经济带纳入省级战略层面,形成“两圈两带”(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区域发展格局。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强化与湘赣皖3省合作,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水平。

为加快推进“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我们着重在3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是不断优化发展格局。全力推进“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发展,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加快襄阳、十堰、随州城市群,宜昌、荆州、荆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升“一主两副”的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建设大别山、武陵山“一红一绿”两个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推进鄂州综合改革、荆州壮腰工程、荆门农谷建设等发展平台建设;推进秦巴山、幕阜山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工作,形成多点支撑、多极带动、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二是不断强化省际合作。抢抓国家长江经济带、“中三角”开发的重大机遇,进一步强化与周边省份合作,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素市场体系建设、上下游协作配合的产业链建设和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打造我国新的经济支撑带。三是不断深化改革创新。继续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探索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打通科技和经济的转化通道;加强生态文明重要制度建设,加快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建设,形成资源有偿使用的制度体系;完善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加快发展。

改革中强调3个重要方法:实行“半步策略”;用好“底线思维”;善于“摸着石头过河”

能推进改革才是好干部

记者:您多次提到,落实三中全会精神,要把重心放在领导干部的能力建设上。您认为,评判干部能力的标准是什么?

李鸿忠:干部的能力不在“嘴功”、“写功”,而在“战功”、“做功”。我们要求全省各级干部必须敢于担当,争做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发展战略的组织者、参与者。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关键看干部的能力建设。因此,我们提出,能否推进改革是评判好干部的标准和要求,不能改革的干部不是好干部。

记者:具体来说,您认为提升推进改革的能力,需要在哪几方面着力?

李鸿忠:首先是提升摆开战场的能力,要以全局眼光谋划所在区域发展,抢抓机遇,搭建平台,拓展空间,将整个湖北变成发展的战场。其次是提升组织战役的能力,通过丰富全省整体战略,促使各级领导干部明确责任和使命,善于抓住一切机会,集中资源优势,谋划和实施重大事项、项目,真正成为高效的战役组织者,最终实现改革任务和发展战略。再次是提升实施战术的能力,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把发展思路和目标项目化、方案化,打造雷厉风行的决策、执行、监督、考评、奖惩一体化的落实链条,推进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

记者:您在宣讲三中全会精神的报告会上提到,改革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要以正确的方法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在您看来,推进改革应坚持怎样的方法论?

李鸿忠:全面深化改革目标已明确,如何能够实现目标呢?这里有一个“舟和桥”的问题,也就是方法论的问题。方法论决定着行动的效果,改革的步伐怎么走、怎么迈很关键。

联系湖北实际,我们强调要把握好3点。一是实行“半步策略”,在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同时,坚持从实际出发,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渐入佳境,使改革大业一步步推进、一步步突破。二是用好“底线思维”,每一项重大改革,从制定工作方案到出台具体政策措施,都要准确地找出短板、划定底线、管控风险,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三是善于“摸着石头过河”,在学习借鉴沿海发达地区成功经验的同时,勇于先行先试,大胆试、大胆闯,在某些领域实现率先突围,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改革氛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采访组成员:张小影 马立群 魏劲松 郑明桥 潘笑天 执笔:潘笑天)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