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宏观资讯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2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停车新规”能否缓解停车难
本报记者 祝 伟

停车难是眼下所有大城市共同面临的困扰。日前,北京市发布了新的《机动车停车管理办法》,将建立统一的停车场管理和信息发布系统、对停车位进行编号,对停车场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同时加大对私设地桩、地锁等行为的处罚力度,最高可罚款5000元。新管理办法能否有效治理停车乱象,大城市停车难问题又该如何破解?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根据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城区机动车主2005年免费停车的比例为73%,而到2010年已上升到86%。

“在合法停车位的周围,有大量的停车位是免费的,如果继续实施这种低价的、免费的停车管理制度,多少停车位都是不够的。”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继孚说。

新出台的《机动车停车管理办法》将严格停车收费管理,提出实行差别化收费的政策,遵循城市中心区域高于外围区域、道路停车高于路外停车的原则。

尽管新规对中心区域和外围区域的停车收费作了明确说明,但对地上停车和地下停车收费问题却并未提及。记者在西城区、海淀区多处停车场调查发现,目前地下停车场的收费要普遍高于地上停车场。

中国社科院经济与社会研究室主任钟君表示,价格杠杆是实施车管理的重要手段,但一定要提高价格调控的精准度,“应当降低地下停车场的收费,利用价格杠杆把车更多引向地下停放,这样地上交通才有更丰富的道路资源。”

早在2011年,北京市就曾通过提高停车费的办法来解决停车难问题,但效果不甚理想。郭继孚认为,“用价格杠杆来调控停车问题,好像效果不大,实际上是执法没有到位。”他表示,通过价格手段抑制一部分需求,通过严格执法纠正一部分需求,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价格杠杆真正发挥作用。

截至目前,北京市共有正式停车位276万个,但机动车保有量已经突破了541万辆,面对如此巨大的缺口,新的《机动车停车管理办法》规定,新建、改建、扩建公共建筑和居住区等,应当配建机动车停车场,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步交付使用。

解决停车难问题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除了扩大停车位的供给、保证“增量”外,如何充分挖掘现有停车位的潜力、用好“存量”,也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我们家在一个老旧小区,没有地下停车场,而附近一家单位有两大片停车场,晚上停车场空荡荡的,小区的车却只能停在路边。”车主王先生这样对记者抱怨。

钟君建议,应充分利用好“时间差”,将企事业单位空置的停车场利用起来,面向社会开放,其间可以收取一定费用,“一个停车位的利用时间现在只有白天8个小时,如果其余16个小时能充分利用起来,无形之中就又增加了276万个停车位。”

他同时表示,盘活现有资源,还应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向“空间要车位”。目前,北京市的公共停车位主要以地上为主,如果在此基础上大力建设地下立体车库,停车难问题有望得到缓解。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