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吹响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号角。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该如何继续强化?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距离怎样拉近?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如何具体落实?抓住这些真正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的“牛鼻子”,使命重大,任务艰巨。令人欣喜的是,十八大以来这一年,我们以更加完善的顶层设计和务实有力的改革措施,使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紧密结合,逐步铲除创新“孤岛”,激活和共享科技成果,拉近科技与经济社会距离,更加开放地进行多元创新合作……。在追逐创新中国梦的道路上,我们正铿锵奋力行。
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全世界的城市都在试图复制硅谷,希望能像它那样出色地培育出无数创业公司、发展起上千亿美元市值的科技公司。但到目前为止,只有一座城市成为硅谷真正的竞争对手,这就是北京。”今年7月,已有110多年历史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我国城市日益高涨的创业热情和不断增强的创新实力,已经得到了世界的关注和认可。各创新企业千帆竞发的背后,是一年来我国不断优化的创新创业环境。
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以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为重要抓手,全面部署了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和任务。6月,科技部、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等15个部门和单位共同成立国家技术创新工程部际协调小组,以加强部门之间协同配合,共推企业技术创新。为加速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技术市场“十二五”发展规划》应运而生,部署了加强技术市场制度化建设,营造有利于技术转移的良好环境。
各地也纷纷立足实际,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推动创新。北京中关村“新四条”出台,进一步优化中关村创新创业环境;陕西对省属工业企业(集团)研发投入进行了量化考核和审计,对达到奖励标准的企业给予奖励;湖南组织工业企业围绕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针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每年重点开发100项左右新产品,充分发挥企业在新产品研发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政策措施,让科技型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科技企业尝到了甜头。2013年,西安拽亘弗莱工业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借助西安市的科技金融贷款政策,用不到60万元的房产和3项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获得了200万元的贷款。2013年上半年,西安市科技金融贷款已达6.5亿元,超过去年全年贷款额,力助一大批企业渡过难关。
在上下联动、多方协作营造的创新创业环境中,企业释放出巨大的创新活力。以北京中关村为例,今年上半年新认定入区企业702家,科技人员同比增长19.8%,企业内部用于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同比增长27.7%,专利申请同比增长27.2%。
科技创新贴近百姓生活
“科学技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殿堂圣物,而是越来越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和更多的实惠。”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如是说。
十八大以来这一年,我们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科普课堂搬上了太空,神舟十号航天员通过中国首次“太空授课”,点燃了6000万青少年的航天热情;有了对地观测的“天眼”——高分一号卫星,为我国国土资源调查、农业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减灾救灾捕捉重要信息;用上了世界最快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它已在生物医药、新材料、天气预报、智慧城市、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大显身手;在全球率先研发成功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疫苗株,并供给厂家用于疫苗生产,一举改变了我国流感疫苗株需由国外提供的历史……
让科技创新更加贴近百姓生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提高科技惠民的质量和效率,我们明确目标、优化管理:通过出台《2013年度科技惠民计划若干工作要求》,细化科技惠民工作,加强科技惠民计划信息共享和公共服务;通过制定《科技惠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规范和加强科技惠民计划专项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为了让更多人能够品尝科研果实、了解创新实际,我们加快建立向社会开放的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和创新调查制度,提高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开放水平,避免科技创新资源分配封闭、重复、低效。目前,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和国家创新调查制度专栏已经正式上线,面向公众征求意见。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系统性改革措施,科技创新与百姓的距离从深层次上更近了一步。
开放姿态面向全球创新
2013年,是我国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再上新台阶的一年。截至2012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达到320万人年,稳居世界第一;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数量快速增长,连续4年居世界第二;发明专利授权量达21.7万件,稳居世界第三……。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让我们以更加自信和积极的姿态亮相国际科技合作舞台。
一年来,我们为国际科技合作搭建了更多的广阔平台。今年8月,来自中美两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近百名青年学者齐聚北京,在中美青年科技论坛上热烈探讨科技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等问题;9月,科技部认定中澳中医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38家单位为2013年度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1月,第一次中欧创新合作对话在北京举行,双方在农业、食品与生物技术领域、城市规划、绿色交通、清洁技术等多领域达成一系列共识,以减少创新壁垒,推进更加平衡的科研合作……
企业也在积极的科技合作中增强创新实力,开拓了产品市场。我国企业和英国企业联合,在国内首次建成变废为宝脱硫示范装置,脱硫效率大于95%,除尘效率达到99.4%,有效提高我国钢铁行业乃至电力行业的节能减排水平;我国企业和奥地利企业联合研发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16档重型汽车机械式变速箱产品,代替同类进口产品,5项发明专利填补了国内空白;我国公司与德国公司联合开展的“高效节能大型立式辊磨机关键技术研发”项目成果,不仅填补了大型立式辊磨机国内设计制造的空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节能大型立式辊磨机技术,而且实现了在新建水泥生产线的工程应用……。伴随着企业的国际科技合作日益蓬勃展开,我国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有了更加积极务实的执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