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聚焦三农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2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融资宝”助力农村土地流转
——江苏省兴化市戴南镇创新惠农金融服务纪实
本报记者 薛海燕 通讯员 陈惠莲 刘维民

以“中国不锈钢名镇”闻名全国的江苏省兴化市戴南镇云集了1200多家企业,去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47亿元,财政总收入14.75亿元。但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一方面,部分农民“捆绑”在有限的耕地上,企业出现了“招工难”;另一方面农村出现了“年轻人不会种田,老年人种不动田”的现象。

对此,江苏省兴化市委常委、戴南镇党委书记马元连认为:“必须学人之长,创己之新,参考苏南经济发达地区的做法,结合戴南镇实际,创新以工补农城乡统筹模式。”镇党委和镇政府经调研后决定:鼓励懂技术会管理的能人办新型农业合作社,加快土地流转进程,让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实现致富农民和农业转型升级的双赢。2011年底他们出台文件规定,凡连片种植达300亩以上的农场或专业合作社,每亩补贴350元;同时,土地流转的村每亩补贴100元。此外,农业合作社买农机、建机库或储粮仓等均享受相应补贴。去年,全镇共发放农业财政奖补资金721万元,其中最多的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拿到了62万元。今年全镇奖补资金将达到1000万元以上。

戴南镇祥源合作社社长李长银高兴地告诉我们,他2011年流转农民土地1300亩,种植“武运粳24”等优良品种,全部实行机械化操作。今年亩产近700公斤,高出当地平均产量80公斤左右。“合作社之所以有如此实力,镇里每亩350元的补贴和农商行100万元的‘农田流转融资宝’贷款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以工补农的新政策吸引了一批有实力的“能人”投资兴办现代高效农业基地,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40多岁的周巧根是戴南镇冯田村的“能人”,以前在上海等地做建材生意,每年收入几十万元。2011年戴南镇推广土地流转后,精明的他看准了现代农业发展前景,回村流转了1200多亩土地,购置了插秧机、烘干机及一批辅助设备,办起了发根农业合作社。去年他们合作社的水稻亩产达到1250斤,因为有全自动烘干机等先进设备,稻谷质量达到了国家储备粮标准,“因此价格也上去了,每斤卖出了1.41元的好价钱,比市场均价高出约6分钱”。合作社的员工得到了年终奖金,其中4位农民领取了10000元的奖金。

规模种植的合作社给农民带来了更多的实惠。管家村的农民范春龙去年流转出土地4.6亩给合作社,拿到租金4600元。同时,他进入合作社工作,除10000元年终奖,还领取了20000元工资;老伴农忙时到合作社帮忙打药、施肥,全年也拿到了4000元左右的工资。而原先他们自己种植4.6亩土地总收入不足4000元。

以工补农的新政策催生了一个新型金融产品。兴化农商行策应戴南镇的新经验,捷足先登成立了泰州市首家小微企业专营支行,面向农业、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同时针对戴南镇土地流转推出“农田流转融资宝”的新型金融产品。新成立的兴化市宏润农业担保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018万元,目前已为5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兴化农商行戴南小微企业专营支行贷款5000万元提供了担保,信贷资金有效需求满足率达到100%。担保公司的董事长王军坦言,他们之所以有胆量为合作社担保,是因为有政府财政奖补资金为后盾。镇财政土地流转每亩450元奖补资金全部存入戴南小微企业专营支行,实行封闭运行,每年分别存入、发放一次。这笔资金实际上成为政府部门对担保公司的担保保证金。戴南镇党委副书记、农村工作局局长周红旗称之为“反担保”。戴南小微企业专管支行行长王俊之说:“政府、合作社、担保公司、银行四位一体,形成了服务现代农业的网络。”

实施以工补农新政策提升了现代农业的总体水平。今年春天,农民王宇春、高桂宏从姜何村、顾庄村流转土地1200亩,成立启源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在这之前和他们竞争的人很多,但镇里经过慎重选择,最终将土地“流”给了他们。周红旗说:“现在不是有钱就能在戴南流转土地。”而是更强调土地流转发展与规范并重,戴南镇已由“招商引资”变为“招商选资”。同时明确规定合作社资本主要投向粮食种植业,“禁止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目前戴南镇累计土地流转面积4.65万亩,占承包总面积75%。家庭农场达60个,比去年增加11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