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周末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2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锤电影 百炼人生
张 忱

和著名的拳击电影《愤怒的公牛》一样,《千锤百炼》讲的不仅仅是拳击,还有站上拳台之前的整个艰苦历程,以及主人公在这一过程中的坚韧和坚持。

12月20日,纪录片《千锤百炼》公映。在2012年的49届台北金马影展上,该片斩获了“最佳纪录片”奖项。《千锤百炼》记录的是四川会理的拳击教练齐漠祥和他的两个年轻徒弟的故事。齐漠祥是中国最早的职业拳击手,退役后开始义务收徒教学。面对现实的重压和梦想的召唤,他们师徒3人需要作出艰难的选择。年近不惑,齐漠祥选择重新站上拳台,不知这一次,他能不能打赢。

在采访中,齐漠祥对记者说,成功不一定意味着胜利,有的时候失败也是一种成功。

□ 不一样的励志与记录

看到《千锤百炼》的片名,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部关于拳击的励志电影。不过,这部片子的“励志”却与众不同。

在好莱坞类型片的“成熟”模式里,励志电影中的主人公,在经历各种考验之后,总能攀至顶峰,拥有圆满结局。《千锤百炼》没有延续这一套路。从功利角度看,片中的人物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在主创人员看来,在人生的维度上,失败也是一种成功。

“大家都想赢,好莱坞营造的电影梦里也总有胜利的结尾。可我很高兴,实际的拍摄将我带向了一个不同的方向。因为这才是生活。在现实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的。”导演张侨勇说。

张侨勇希望这部片子能引发观众的思考:到底什么是成功?失败了,是不是就意味着努力毫无意义?张侨勇说,像齐教练,我觉得他就是一个现代英雄。虽然他赚的钱很少,住在楼梯间里,可他有激情支撑他的生活。在浮躁的环境里,他依然试图教给弟子们传统的道德准则:做一个好人,尊重及坚持。

拳击运动会带来很多挑战和挫折,尤其是在如今的体育土壤中,坚持下去是一件很难的事。齐漠祥说,“在我看来,成功就是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人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怎么定位你的人生,怎么品味你的生活,是蛮关键的”。

从这个角度讲,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拳击、体育、穷人和偏远地区的纪录片,它的主题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关。

不少观众看完《千锤百炼》都有这样的感觉:它更像一部电影。相当一部分中国纪录片都充斥着事实和数据,给人枯燥的观感。此片策划范立欣说,纪录片同样可以有故事,有人物、情感和戏剧性。就像《千锤百炼》,叙事的线条和逻辑是很清晰的。没有直给的信息,一些场景中甚至没有对白,只有人物的动作来推动故事的发展。观众需要自己来感受片中人物的内心,思考画面蕴含的意义。这样一种剧情片的表达方式,能让观众对故事有更深的印象,也让这部片子更加适合在大银幕上放映。

和不少现实题材的纪录片不同,《千锤百炼》的调子并不灰暗。范立欣说,深刻不等于压抑。纪录片的内核可以犀利,也可以有批判。但在形式上,还是要有流畅的情节与节奏,要生动有趣,甚至有娱乐性,这样才能符合大多数观众的观影习惯。 

□ 就算输了又如何

大银幕上的《千锤百炼》,拥有极具冲击力和节奏感的画面,震撼的音效以及恰到好处的音乐。这几乎完全颠覆了观众们对纪录电影的刻板印象:画面粗糙,VCD效果的声音,总之,属于“不需要”去影院看的片子。

但即便如此,主创人员对于该片的票房也不敢寄予太高期望。张侨勇说,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纪录片的票房都是难以预估的。“我们没有期待赚很多钱,我们想要做的就是让纪录片,或者说独立电影、艺术电影,在大银幕上能有一席之地,给观众在影院里不同于好莱坞商业片的观影体验。它更像一顿正餐,可以细细品尝、体味,让观众在看完之后可以有更多的思考,而不是像吃糖果一样,得到一点点感官快感就结束了。”

纪录片的发行一向是比较困难的,这次《千锤百炼》遇到了贺岁档,以及冯小刚的贺岁片,就显得更难一些。“有人说这次我们是上了‘断头台’了。”制片人韩轶笑着说,“不过我们也没有想跟大制作拼排片。现在我们正在跟后窗放映一起探索一种新的艺术电影发行模式:不追求在全国所有的院线全部铺开,转而寻找那些愿意播放纪录片的院线和影城,做长线放映,有的是2个月,有的是4个月。我们也不期望影院每天都排,在影院相对空闲的时间排一个有效的场次,其实就挺好。”

尽管艰难,但与过去相比,纪录片的影院之路显得更宽了。范立欣说,去年,为了让他执导的《归途列车》登上大银幕,他挨个城市跑,逐个影院谈,最后一共只放映了二三十场。不过,在那次活动之后,不少城市都形成了当地的纪录片圈子。如今《千锤百炼》上映,各地圈子里的朋友都把自己的资源和人脉拿出来努力推广,最终实现在全国200家影院同时上映。最近半个月,律师杨彦辉一直在利用社交媒介疯狂转发有关《千锤百炼》消息,他说,“我首先是被这个故事感动,同时也被这一帮做纪录片的人感动。我认为他们和我一样,是有梦想、同时也在实践的人”。

“可以说我们也是上了拳台了,不知道能不能打赢。”韩轶对记者说,希望还是有的。考虑到这部片子的知名度、故事性和音画效果,成功的可能性要稍微大一些。

在今年竞争激烈的贺岁档,恐怕很少有人会押他们赢。不过,就算输了又如何?

□ 关于好日子的推测

和片中的拳手一样,独立纪录片制作者们也在经历着“千锤百炼”的过程。

和商业剧情片相比,纪录片一直在市场上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范立欣说,这类作品的周期很长,动辄需要拍上几年,算上人员、设备的投入,不是个小数目。而它们的特点是娱乐性偏弱,没有市场,也就没有良性的价值回报。再加上少有公共资源的支持,导致独立纪录片制作者们一直步履维艰。

不过,过去的几年中,纪录片的困境开始有了改变。一些投资机构开始关注纪录片,比如CNEX,它们每年投资10部纪录片。央视纪录频道也开始做现实题材的纪录片,如“活力中国系列”。另外,不少独立纪录片导演开始走向国际,在国外的电影节和纪录片市场上崭露头角,寻找合作伙伴,将中国故事进行世界表达。

政策也为纪录片市场带来了暖意。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要求,从明年开始,所有34个上星综合频道,平均每天必须播出30分钟以上的国产纪录片。这将为纪录片带来巨大的市场。范立欣表示,电视台还是会偏重于选择历史人文风光之类的纪录片,但市场大了之后,作品也会更加多样。“毕竟蛋糕大了,哪怕是掉一个渣下来,也比以前独立纪录片什么都没有要好”。同时,其他社会资本也会进入这个市场,并带来规模效应。

互联网也会是未来纪录片的一个重要渠道。互联网面对的观众更加年轻,有更多的资金,更自由开放,内容生产也会更具活力和多元。能够进影院的纪录片只是凤毛麟角,大部分纪录片还会依赖电视和互联网。今年年初,由良友文化传媒公司及北京纪实高清频道联合制作的纪录片《江南味道》在电视和网络上同时播出,上线10天,网上点击播放超过了200万。

不过,纪录片制作者们对目前的形势依然保持着谨慎的乐观。范立欣说,纪录片的好日子好像快要来了,但也不能过度乐观。资本和市场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带来资金和资源,也可能带来对创作的限制。“我们面临新的问题,比如纪录片植入可不可以做?商业定制片可不可以做?”

同样需要思考的是纪录片的观众。韩轶说,现在商业化的东西太多了,观众们尤其是年轻人,可以静下心来想一些问题,而不是一直很浮躁地往前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