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资产从1983年的2728亿元增至18万亿元;
截至2013年,存款和贷款规模分别达到14.6万亿元和9.5万亿元;
上市8年来,以年均15%的资产增长支撑了30%的盈利增长,总资产增长8倍——
1983年12月30日,总资产2728亿元的中国工商银行宣告成立,2013年12月,这个数字变成了18万亿元,增长66倍。
时移世易,秉志前行,30年来,该行累计上缴国家利税7036亿元,存款和贷款规模分别达到14.6万亿元和9.5万亿元,增长了84倍和36倍。而自2003年引入国际审计以来,其净利润从当年的226亿元增长至2012年的238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0%,连续5年蝉联全球最盈利银行;ROA、ROE保持在国际领先水平,不良贷款率降至1%以内,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分别达到13.17%和269%的优秀水平。
快马加鞭的节奏,让中国工商银行脱颖而出,不仅奠定了其国内市场的领军地位,更跻身世界领先大银行之列,在存款、贷款、总资产、一级资本、营业收入、利润、市值、品牌价值等多项指标上领先全球同业。英国《银行家》杂志“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第一名、美国《福布斯》杂志“全球企业2000强排名”第一名、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银行业排名”第一名……2013年,工行登顶寰宇之内三大最重要的行业排名,令同行侧目。
华丽成绩的背后,是脱胎换骨谋嬗变的30年,是凤凰涅槃图新生的30年。3个10年,工行实现了从国家专业银行到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再到国家控股的国际公众持股公司的历史跨越,建立了符合国情行情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探索并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大型金融企业的发展道路。
服务实体,功能不断优化。工商银行根据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企业和客户的现实需求,相继推出了技改贷款、项目贷款、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贸易融资等一系列金融服务,有力地支持了一大批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民生项目,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优化升级,支持居民合理的住房、汽车等消费需求,为实体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助力金融,产品持续创新。30年来,工行的信贷服务不断提档升级。从以一般性流动资金贷款和技术改造贷款为主,发展到贸易融资、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贷款,从大企业、大项目贷款到中小微企业和个人贷款,从传统产业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四大新市场”,从控制“两高一剩”到全面实施“绿色信贷”,作为国内最大的贷款银行,工行根据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特点和国家政策要求,合理把握信贷总量和投向,使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相配合,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有力支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
修炼内功,体系改造阔步走。从成立初期的存贷汇等传统基础业务,扩展到以商业银行为主体、涵盖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等业务领域,工行各类金融产品已超过4000个;从“一把算盘一支笔”的手工模式,到独立微机操作,到实施数据大集中、全功能银行系统等重大工程,再到开启信息化银行建设,目前工行电子银行业务占比已达到80%,网上银行客户达1.6亿户。
◎ 建立“三会一层”的现代公司治理架构,整体构建起符合我国国情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内在要求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 在财务、资金、统计、授信审批及信息科技等领域推行了以集约化为导向的集中管理改革
◎ 坚持“科技引领”战略和自主创新原则,在前沿性业务领域打造出一批具有差异化竞争能力的拳头产品
创新融入血脉
创新,是工行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事实上,不断突破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在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服务技术、金融市场组织等各个方面持续创造与革新,已深深融入这个行业的血脉。
如何摆脱传统观念和体制的束缚,实现“把银行办成真正银行”的战略构想?通过一次次体制机制的重大变革和突破,工行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实现了在国家控股基础上的产权多元化,建立了“三会一层”的现代公司治理架构,整体构建起符合我国国情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内在要求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如何激发各层面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全面系统地推进改革攻坚?工行紧紧抓住影响科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在财务、资金、统计、授信审批及信息科技等领域推行以集约化为导向的集中管理改革,在8条业务线推行以强化经营职能、鼓励价值创造为核心的利润中心改革,在省区分行营业部和重点县支行推行以增强经营活力和竞争发展能力为目标的管理体制改革。同时,在业务运营体系中实施了涵盖远程授权、业务集中处理和监督、综合业务流程改造、后台中心建设等内容的综合改革,初步构建起集约高效、风险可控的价值型运营管理体系。
从建行之初的电子化、信息化建设,到近十年来坚持“科技引领”战略和自主创新原则,工行不仅相继完成了数据大集中、数据中心整合、科技灾备体系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基础工程,科技创新更为业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该行在前沿性业务领域打造出一批具有差异化竞争能力的拳头产品,大大提升了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实体经济中,最有活力和最具潜力的无疑要属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今年以来,围绕1300多家大型企业,工行大力发展供应链融资业务,拓展了1万多家上下游中小微型企业客户,实现了1:8的拉动效应。与此同时,为向小微企业提供更加全面和专业的金融服务,工行先后推出多款小微企业专属信贷产品,包括针对小微企业短期融资需求推出的小企业周转贷款、小企业循环贷款、小额便利贷等,针对小微企业扩大再生产的中长期融资需求,推出的标准厂房按揭贷款、设备按揭贷款、经营型物业贷款,以及针对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推出的个人经营贷款、个人助业贷款等。
以传统信贷业务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网贷通”为例,客户可通过网上银行自助申请、自主提款和还款,企业只需一次性签订借款合同,便可在合同有效期内足不出户地完成贷款的申请、提款和归还等过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契合小微企业短、频、急的资金需求。自投放市场以来,该产品已累计为5.3万户小微企业提供贷款超过1万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市场普遍性的业务需求,工行还致力于挖掘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并通过金融创新予以满足。2010年,在国内同业中率先推出的“收款管家”服务,为企业全面准确掌握交易对手付款、各分支机构资金流转以及经销商资金归集的情况提供了便利,通过小业务帮助客户解决了大问题。
转型谋得先机
◎ 加快经营结构和盈利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开辟了一大批新兴业务领域,不断形成新的盈利增长点
◎ 通过股份制改革,彻底解决了不良资产的包袱,在引进战略投资者过程中实现引资和引智的结合
◎ 开拓信贷支持实体经济的“蓝海”,确定“四大新市场”的战略决策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转轨中的国有企业经营风险逐步暴露,致使作为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制金融支持主力军的国有银行资产质量恶化,并在上世纪90年代集中爆发。显然,过度依赖存贷利差收入的增长方式和以规模扩张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如何才能抢占先机、赢得未来?
唯有调整经营结构、加快转型发展。“变革与转型价值突出的银行”成为股改路演时最具吸引力的投资故事,股改上市后,工行将全面推进转型作为三轮三年规划的核心,走上了一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效率有机统一的发展道路。
为实现从存贷利差收入占绝对比重到存贷利差收入与中间业务收入、投资交易收入多元发展的转变,全行撤并调整低效网点近2万个,持续调整优化机构布局。同时加快经营结构和盈利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开辟了投资银行、电子银行、现金管理、私人银行、资产管理、贵金属、养老金、理财、票据等一大批新兴业务领域,不断形成新的盈利增长点,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和投资交易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由23%升至40%,十年间更是以年均10%左右的信贷增长支撑了30%的净利润成长。
脱胎换骨后的工行,不仅走出了一条业务发展与资本支撑相协调的道路,使得全行加权风险资产增速及其在总资产中的占比低于可比银行,依靠外源融资补充资本的比例低于可比同业,更探索出一个积极拓展与稳健管理相得益彰的发展模式。根据不同时期的风险特点、监管要求和发展需求,不断改进风险管理体制、流程和技术,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和控制体系,积极推进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实施工作,增强了风险管理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使得不良贷款及其比例连续多年双下降,在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中,工行始终保持了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
在国际化、综合化的征途上,工行成功走出了一条更多依靠科技进步、人才素质提升、管理创新驱动的内涵式、集约式发展道路,以科技创新和业务创新的深度融合引领转型发展,以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和人才生产力的充分释放支撑转型发展,以管理基础的夯实和对风险底线的牢牢坚守保障转型发展,为发展方式的转变找到了新引擎。
增质扩容后的工行,后劲十足,开拓出一片信贷支持实体经济的“蓝海”,确定了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融资等“四大新市场”的战略决策。
在先进制造业方面,工行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流程创新,不断推出适应先进制造业客户特点的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积极助力先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截至2012年末,全行对国内先进装备制造业的贷款余额已达3303亿元。针对现代服务业各子行业特点,工行致力于提供个性化的融资支持,截至2012年末,全行对现代服务业提供的贷款余额已超过1.1万亿元。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工行一直密切关注新技术、新能源和新产业的发展,截至目前,全行投向绿色经济领域的贷款余额已近6000亿元,环境友好及环保合格客户数量及贷款余额占全部境内公司客户数量及贷款余额的比例均保持在99.9%以上,其余不到0.1%也在环保达标评审过程中,确保了信贷业务发展的环保合规。
与此同时,文化产业亦成为该行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自身经营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截至2013年9月末,工行对文化产业的融资余额已达1291.1亿元,当年新增加240.8亿元,增幅达22.9%,成为工行增长最快的融资支持领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