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2月17日讯 记者佘惠敏报道:中国科协今日举办主题为“探月梦中国梦”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嫦娥三号运载火箭系统副总设计师刘建忠、探测器系统副总设计师张熇等就大众关注的探月工程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吴伟仁说,“对嫦娥三号的任务,我们按照最好的结果去努力,也做了最坏的准备,光故障预案就做了200多个,到现在一个都没有用上。”
嫦娥三号是1976年以后的首个软着陆月球的探测活动。张熇表示,我国使用了激光三维成像敏感器的新技术,着陆器可自主识别避障,这是以前的探月活动所没有的。此外,我们使用的7500牛变推力发动机是自主研制的,且是无极变速、推力调节很小、精度非常高。
吴伟仁补充说:“这次降落最大的特点是可以自主避障,降落地点正合适,落点旁边10多米就是一个直径20米、深2米至3米的大坑,避开这个大坑就是自主避障的结果。再就是,我们的月球车重量仅为140公斤,可以在地面遥控操作,也可以使用完全自主操纵模式避障。”
嫦娥三号的两器互拍宣布成功时,电视台画面上只出现了着陆器拍摄的月球车照片,有网友因此质疑“互拍”成功的宣布是否过于匆忙。吴伟仁解释道,“月球车下来时向北走,阳光从东南照过来,月球车先给着陆器拍照,然后原地转弯,将五星红旗朝南,方便着陆器拍照。所以月球车照片传回,就是互拍成功。”直播两器互拍成功瞬间时,电视上只播出了刚拍出来的月球车照片,后来才补播了先拍的着陆器照片,这就是造成公众误解的原因。
谈及探月工程的花费和意义时,“我们没有花太多钱。”吴伟仁说,据测算,当年美国进行载人登月的阿波罗工程时,平均每年投入探月工程的资金大约占当年美国GDP的2%至2.5%;而我国从探月工程立项至今,对探月工程每年的平均投资大概仅占我国GDP的万分之几。
吴伟仁还表示,探月工程的技术产出成果可以转移到民用和其他国防领域,效益很高。嫦娥三号带动建立了我国的深空测控网,使我国的深空测控能力从此前的6万公里增加到如今的6400万公里。嫦娥三号中产生的控制、仿真、计算机、新材料等技术,都可转为民用,“阿波罗工程的3000多项成果转为民用,嫦娥三号未做统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转为民用的成果会越来越多。”
嫦娥三号圆满完成探月工程二期任务,探月工程三期进展如何?“嫦娥五号,也就是探月工程三期的任务将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进行发射。目前火箭研制工作进展顺利,海南文昌发射场也正在建设当中,进展顺利。”刘建忠说,嫦娥五号将使用新一代的运载能力更大的火箭,起飞推力达1000吨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