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 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2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救助站里的“爱之花”
——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救助管理站管理员杨桂花
本报记者 陈 力

走进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救助管理站的女舍,当许多人对这里疯癫、智障、残障的流浪者感到恐惧时,管理员杨桂花已经与9名流浪乞讨人员一一打过招呼。20多年了,一拨拨送走,一批批迎来。在流浪者面前,杨桂花就像一朵“爱之花”,顽强地盛开在救助站里。

1991年,刚走上救助管理员岗位的杨桂花对站内那些满身散发着刺鼻气味、大喊大叫或肢体残疾的流浪者无所适从,几次想找领导要求调换岗位。然而她知道,救助管理站的女值班员人手紧缺,调换岗位根本不可能。最后,杨桂花决定坚持下去,对这些生活无着人员尽力提供服务。

2001年夏天,在受助人员宿舍里,两名患有精神病的妇女扭打起来,杨桂花跑去劝阻,谁知这两名患者突然转过身来一齐扑向她,一个从前面抓破了她的脖子,另一个从后面拳打脚踢。虽然同事们及时赶来制止,但杨桂花还是受伤住院治疗了一个星期。被精神病患者打骂是杨桂花常遇到的事,但这没有阻碍她奉献爱心。

就在前几天,派出所民警送来一位患有老年痴呆症、离家走失的大娘,杨桂花给她喂饭时,老人涨红着脸对她说:“我想尿又尿不出来,想拉也拉不出来,憋得疼。”晚上,杨桂花去药店买回来开塞露,扶她趴到床上,给老人上了药,但老人还是排泄不出来。杨桂花就戴上手套,一点点帮她往外抠。

从业20多年,杨桂花从“小杨”变成了“老杨”,服务过的流浪乞讨人员接近1000人次,大部分的除夕夜都是在救助管理站和受助人员一起度过。

杨桂花知道,来救助管理站的人,有的是自己走失离家,有的是受家庭虐待被当做包袱推向社会的,多数人自己根本无法说清家庭地址和亲属姓名,甚至连自己的姓名和年龄也不知道。“他们本就因缺少爱才流浪,来到救助站我们就要多付出一点爱心,才能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她们心坎上”,杨桂花的话语透着深深的爱心和责任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