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2013年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2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迈向现代财政制度
本报记者 崔文苑

2013年以来,我国财税改革进程进一步加快,财税改革在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以及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国家治理和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的效果更加明显。

“营改增”全面推开

谈及“营改增”带来的好处,大连机车车辆有限责任公司财务部长庞家福连连称赞。“这项改革主要涉及企业采购原材料和运送产品的运费。2012年可增加抵扣税款19.5万元,今年截至目前,这项税款达23.93万元。”

2012年1月,“营改增”从上海开始试点,到今年8月1日“双扩围”至全国,新老税制平稳过渡,改革初见成效。数据显示,8月至10月这3个月共减税432.17亿元。今年前10个月,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共减税939.65亿元,预计全年减税超1200亿元。下一步,铁路运输和邮政服务业将从2014年1月1日起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

“‘营改增’试点在全国推开,意义深远。”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说,局部地区进行试点,这些地区与非试点地区存在政策差异,增值税的抵扣链条有“断点”。将营改增试点覆盖到全国,“政策洼地”得以消除,抵扣链条更加完整。

在全面推开营改增的同时,为了让财政资金发挥更大效益,今年中央财政创新资金支出管理办法,首次采用竞争性手段分配规模为12亿元的财政专项资金。比如,2013年中央补助地方粮食仓库维修改造资金采取竞争性手段,通过公开招标确定4个重点省份,今明两年中央补助资金的60%用于支持重点省份。“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采用这种竞争性手段分配,有助于通过竞争促进市场资源的合理分配。”财政部财政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表示。

支出重点向民生倾斜

“几年来,在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后勤费用基本没有增加,运行效率、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却显著提高。”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世民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国家税收政策减免。”

今年11月底,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经营高校学生公寓和食堂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再次对高校食堂经营予以税收优惠。

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我国财政支出的结构得到优化,其重点是加强民生事业的投入,以此增强政府在社会事业中的“托底”功能。据统计,今年前3个季度,我国城乡社区事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分别较上年增长20.7%、14.6%和12.1%。前11个月,全国公共财政支出11469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802亿元,增长9.3%。

财政支出结构向民生等领域倾斜,还带来了一系列积极的连锁效应。如记者日前在内蒙古采访时了解到,当地财政部门通过与扶贫、银行等机构合作,大规模实施贫困旗县“金融扶贫富民工程”,今后5年将每年为57个贫困旗县注资4.75亿元设立担保补偿金,农行每年按担保补偿金的10倍左右投放贷款,重点支持种植、养殖、旅游等产业。

预算管理更趋透明规范

今年9月23日,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新修订的《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正式发布,管理对象包括所有中央国家机关,同时对会议分类和标准、流程设置等逐级细化,力求有效压缩费用。

政府管好“钱袋子”,不仅需要堵住漏洞,更需要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记者从财政部获悉,截至目前,2013年我国预算绩效管理范围已基本覆盖全部中央一级预算部门,并逐步向二、三级预算单位延伸;绝大部分省份预算绩效管理试点范围都已从省本级逐步扩大到市、县层面。

财政部门还进一步细化支出预算编制,建立健全预算执行监控制度,对超过当年9月底仍未落实到具体项目和实施单位的,收回总预算用于其他急需项目。同时,建立定期清理机制,压缩结余结转资金规模。据了解,2013年和2014年,我国要求财政结余结转资金要在上年基础上分别压缩15%以上。

未来,随着在深化改革中不断推进现代财政制度,财政服务于国家治理的效应将逐步显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