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读者之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2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大气污染防治不仅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突破口,更是关乎公民身心健康、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性、保障性民生工程。因此,必须以制度建设为重点,特别是要加强区域联控协作机制建设,形成区域环境治理。

一是建立区域信息网络共享机制。改变当前的属地治理模式,进行区域联防联控,从国家层面统筹协调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强化政府监管环境职责。在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的基础上,连片区域内城市应建立起大气质量信息评估平台,对区域内涉及大气污染的企业、工厂以及突发环境事件等信息在网上及时公开,确保信息高度共享。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将大气质量评估结果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展情况在区域内进行通报,确保防止大气污染预警及时准确、便捷高效。

二是建立大气质量监测的区域协作机制。要下大力解决区域内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中的“顽疾”,要从建立联合执法、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制度抓起,及时对大气质量进行跟踪监测,对重要企业、重点区域进行跟踪监测、及时预警、整体协作。积极推行激励与约束并举的节能减排新机制,通过实行区域统一预警、联动应急响应,严格问责等措施,减少或避免重污染天气发生。

三是建立环境执法监督联动机制。要依据法律、法规加大对环境污染行为的执法力度,层层签订大气治理目标责任书,形成执法监督网络,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要建立网络执法快速反应机制,形成执法合力,确保一次执法多地受益。要建立网络执法监督平台,确保执法活动公正、公平、高效。同时,畅通民意渠道,形成人人参与、共同治理的良好格局。

(陕西宝鸡市公安局 阮仕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