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聚焦三农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2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满山铺绿茶香飘
本报记者 邵 红

提要:退耕还林工程是于2002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其主要任务是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严格执行“退耕还林、封山绿化”等政策措施,开始从毁林开荒向退耕还林转变

靠山兴业 以林致富

“居室闻茶香,推窗闻鸟语,出门摘叶子,进门数票子。”这是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湖北省竹溪县水坪镇前进村村民周端奎幸福生活的写照。

竹溪县,一个地处鄂西北边陲的国家级贫困县,全国首批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也是南水北调重要水源区之一。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前,这里坡地贫瘠,农民年复一年靠种庄稼维持生计,收成很低。因为没有树的庇护,山坡地水土流失严重,费大力气种的庄稼,大雨一来就被冲毁。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山坡地不再耕地而种上了茶树,让这个地处偏僻的穷县,靠林业、靠生态环境的改善,走上了靠山兴业、以林致富的路子。前进村周端奎家的变迁就是真实的写照。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周端奎一家7亩坡地全部退耕还林种起了茶树。每年每亩地,他可以领到230元的退耕还林补贴。“不种地了,日子反而越过越好!多亏了国家的好政策,让咱老百姓享受到了这么好的福利。”周端奎满怀感恩地说。

与周端奎同村的余致意是个30多岁的年轻人,原先一直在外打工,退耕还林后他回村种茶树,现在,他家已经是全村种茶第一大户。除自家的8亩坡耕地种满了茶树外,他还承包了150亩茶园,其中80亩属于退耕还林地。每年除去承包费、成本费和劳务支出,他的纯收入有几万元。

竹溪县龙王垭茶叶集团看中了村子里的茶叶,在这里办了家茶叶加工厂。周端奎、余致意和乡亲们不用出远门,就能把茶叶销售出去,每年光靠摘茶叶就有几千元的收入,人们再也不愿出远门打工了。

目前,竹溪县茶叶基地面积已达到22万亩,全县茶叶产业收入近3亿元。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让竹溪一跃成为湖北省名优绿茶出口基地和生态有机茶示范基地,被誉为“中国有机绿茶之乡”和“中国茶叶之乡”。

11年来,竹溪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30.63万亩,全县有15个乡镇、10个国营农林场、261个村的40200农户参与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平均每户领取钱、粮补助5000多元。因退耕种茶,2012年有3万多农户年均增收达到2000元以上。

改善生态 培育产业

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工程范围涉及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过10多年建设,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任务4.41亿亩。

退耕还林后,农民不种地,如何既保护生态,又发展产业实现增收?

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退耕还林是迄今为止我国投资最大的生态恢复及惠农项目。截至2012年底,中央已累计投入3247亿元,全国累计完成造林任务4.41亿亩,不仅使占国土面积82%的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3个多百分点,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明显减轻,还使得2279个县1.24亿农民直接受益。我国退耕农户户均获得7000元的补助,使山区及农村人口解决温饱、改善了民生。

各地努力培育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新途径,如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业、森林旅游、兴办水电等,成为工程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还林蓄水 水电扶贫

竹溪县与湖北、陕西和重庆的5个县接壤,有丰富的水能资源。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恢复了植被,遏制了竹溪县境内的水土流失。截至2012年末,竹溪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多万亩。全县土壤侵蚀模数由1999年的每平方公里2940吨下降到目前的每平方公里2650吨。

树多了,水土流失少了,河流自然变清了。经检测,竹溪南水北调水源区地表水质已完全符合水功能区划标准,属于II类水质,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合格率达100%。

退耕还林建设,让这个拥有丰富水能资源的大县,成为鄂西北惠及周边贫困县的水电大县。

据介绍,截止到2012年底,竹溪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6.8%,森林蓄积量达到1574万立方米,分别比2000年上升15.5%和44.2%。林多水旺,泉流成川,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客商到竹溪投资,包括水电开发。到2012年,全县水电站达到55座,总装机容量60万千瓦,年发电能力达到16亿千瓦时,可以向周边资源贫乏地区供电,实现经济收入8亿多元。

退耕还林让一个贫困县拥有了充沛的电力,让周边山区的贫困农民用上了电,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

在退耕还林工程的带动下,竹溪县实现了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多重效益。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竹溪县15.5万亩坡耕地全部还林地,成林率达到99%。2012年全县林业总产值达到7个亿,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17%。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