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运行已经满2个月。记者日前来到这里采访,感受到园区上下洋溢着一股股创新创业的激情,尤其是随着一项项制度创新举措的落实,自贸区的“溢出效应”也在悄然彰显。
记者在浦发银行自贸区分行采访时,发现前来办理各类业务的人员络绎不绝,分行工作小组副组长徐俊告诉记者:“自贸区将全面推进利率市场化,金融业将进一步对外资、对民营资本开放,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将为我们打开创新银行管理新模式的新空间。”
自贸区内的上海外高桥酒类展示交易中心也迎来了交易的旺季,负责运营交易中心的上海外高桥国际贸易营运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春曦表示:“上海自贸区挂牌后,酒类展示交易中心一下子打开了发展空间,未来将探索建设进口酒类的集散地,助推国内葡萄酒产业发展。”
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戴海波介绍说,截至11月底,自贸区共接待企业、个人咨询和办理业务超过6.2万人次,其中企业完成核名程序超过4400户,工商部门已办结新设企业1733家,其中外资新设企业58家,外资注册资本超过6.1亿美元。内资新设企业1675家,内资注册资本近400亿元,平均每家注册资本超过2300万元,这些新设企业中,贸易类和服务类分别占比66%和26%。
“自贸区综合监管制度正形成雏形。”戴海波说,近期将聚焦3项制度,一是借助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的建设,初步建立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协同和联合监管制度。依托上海市网上行政审批平台,目前已建成“试验区网上行政审批子平台”,年内将基本形成试验区信息共享平台的技术框架,逐步实现各监管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联合监管;二是在已实施的城管综合执法基础上,着重理顺事权、机制、队伍等关键环节,形成包括市场监管、文化市场、城市建设、知识产权等领域在内的综合执法体系;三是通过引进和发挥行业协会与中介机构作用,初步建立社会组织参与市场监督制度。
随着上海自贸区建设的有序推进,浙江、江苏等地也采取积极举措,主动承接自贸区的“溢出效应”。比如,浙江嘉兴着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已逐步形成了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和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这也确保了嘉兴在分享上海自贸区“溢出效应”的过程中,能够有鲜明的优势和主导方向。
记者还了解到,江苏在承接上海自贸区“溢出效应”之际,显得尤为理性。早在9月中旬,江苏省社科院、江苏省商务厅和南京大学联合发布了《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对江苏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的调研报告,这也是省级智囊机构首次公开发表对上海自贸区的评估。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承接自贸区“溢出效应”,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主持召开调研座谈会,就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进行了专门的调研,如何对接上海自贸区成为座谈会的重要议题。目前,南京海关已经启动了应对上海自贸区的课题,江苏江阴正主动对接上海产业转移,江苏盐城的大丰还在上海自贸区设立了联络处。在江苏省地市中,昆山最为邻近上海,也曾一度认为自贸区的“虹吸效应”可能会把本地企业吸过去,可是如今,昆山意识到当地的产业结构和上海是不同的,自贸区的“溢出效应”对昆山发展恰恰是一个机遇。
业内专家也表示,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对于上海周边省市来说,是机遇大于挑战;自贸区建设中体现出来的制度创新对于各地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各地眼光不必局限于企业的流动,而应当牢牢抓住实体经济,着眼于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才能让更多本地企业抢先获得改革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