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数据解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2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220亿m3 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天然气供需缺口达220亿立方米,天然气供应压力很大
过冬用气如何能不“慌”
本报记者 齐 慧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今年全国天然气需求至少将达1920亿立方米,与此同时资源供应量最多只有1700亿立方米,供需缺口达220亿立方米,天然气供应压力很大。

近年来,天然气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所谓的气荒不时出现,保持天然气稳定供应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面推进,各地用气需求超常规增长,今冬明春天然气供需矛盾较往年更为突出。那么,迎峰度冬天然气供应如何才能做到平稳有序?

“煤改气”加剧供应紧张

天然气供应紧张,是由供应量有限、供应峰谷差大、结构性供需矛盾突出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各地兴起“煤改气”热潮,则加大了今冬明春的保供压力

要想解决“气荒”问题,就先要找到“气荒”产生的原因。

首先,天然气供应量有限。我国是“富煤、少气、缺油”的国家,已发现的天然气资源量总体不足,人均天然气资源量非常少,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7。其次,用气量快速增长。据测算,近10年来我国天然气产量年均增长13%,天然气消费量年均增长16%。生产增长速度赶不上消费的增长速度,部分天然气需要进口,这是“气荒”出现的主要原因。

另外,我国天然气供应峰谷差大、调峰能力有限。由于我国天然气民用居多,因此季节性变化和区域性差异很大。比如,华北地区冬夏峰谷差已达5︰1,北京更是超过10︰1。冬季北京最高峰时日用气量超过6000万立方米,夏天淡季时最低用气量不到400万立方米。而一些南方地区,过去在输气管道建设时没有充足的配套储气设施,则导致极端天气中天然气瞬间供应能力不足。

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刘毅军表示,近两年来政策治霾也放大了基本用气需求,加剧了用气紧张。

去年冬天以来,全国持续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天然气作为优质清洁能源,成为治霾的重要选择。各地纷纷推进煤改气、油改气计划,天然气需求迅猛增长。

今年采暖季,北京将有26.4万户居民采用清洁能源采暖过冬。根据《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的要求,北京将实现电力生产燃气化,在未来几年,北京将停止用燃煤供暖、发电。

据了解,随着国家防治大气污染的政策出台,各大城市争相推出城市“气化”规划,上马“煤改气”工程。“煤改气”的重心,并非仅仅是用于民生的冬季供暖,还包括燃气电厂、工业企业锅炉的燃气改造。沿海及北方地区的燃煤锅炉、电厂的天然气改造在突飞猛进。

“煤改气”热潮加剧了今冬明春天然气保供的严峻形势。刘毅军表示,在天然气生产企业全力以赴保障供应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保供背后的潜在代价是巨大的,管网运行面临更大安全风险。

“结构性供需矛盾突出也是用气紧张的重要原因。”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补充说,从我国天然气产业链来看,天然气生产和主干管道运输归三大石油公司所有,下游城市燃气市场则包括民营燃气公司、外资燃气公司以及两大石油公司拥有或控股的燃气公司。上游产业链发展与终端消费市场开发之间存在不协调和脱节现象,供应能力与终端市场消费严重失衡。

多措并举缓解供需矛盾

为做好天然气迎峰度冬工作,国家有关部门多次下文进行部署,在努力挖掘资源潜力、最大限度增加供应的同时,遏制盲目“煤改气”势头

据国家发改委运行快报统计,今年1至10月份我国天然气消费量1336亿立方米,增长12.5%。在4月至6月传统消费淡季,以中国石油为例,往年天然气销量增幅约为10%至15%,今年却高达25%。

淡季如此,到了旺季情况将更加严重,面对上述情况,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从10月份开始,连续下发《关于做好2013年天然气迎峰度冬工作的意见》、《关于切实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确保天然气供应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2013年天然气迎峰度冬工作的补充通知》、《关于切实落实气源和供气合同 确保“煤改气”有序实施的紧急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旨在缓解供需压力。

董秀成就此表示,解决“气荒”最根本的还是要增加天然气供给量。在规划下游市场有序发展的同时,必须增加我国天然气的产量,才能保障消费需求。近年来,我国各大油气田纷纷调整生产,千方百计增加天然气的生产供应,预计2030年前后有望达到3000亿立方米,按当量计算要超过石油。

除了常规天然气,致密气、页岩气开发也开始受到重视,2012年,我国致密气产量达到320亿立方米,占我国天然气总产量的30%。国家能源局也发布了《页岩气产业政策》,将页岩气开发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对页岩气勘探开发的财政扶持力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乾表示,我国天然气储量并不丰富,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当前,在国内天然气供不应求情况下,增加进口气成为弥补缺口的重要途径。

为了更好地西气东送和进口国外天然气,我国加大了天然气管网建设,已建成纵贯南北、横贯东北和连接海外的全国性供气网络,形成“西气东输、缅气北上、海气登陆、就近外供”的供气格局。

此外,针对各地纷纷上马“煤改气”项目带来的压力,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在通知中再三要求,对各地“煤改气”及今后几年天然气供需情况进行摸底调查。要求各地在发展“煤改气”、燃气热电联产等天然气利用项目时须先落实气源和价格,并根据资源落实情况均衡有序推进,不能“一哄而上”,避免供需出现严重失衡。此举将遏制盲目“煤改气”势头,进一步保障居民正常生活用气。

依靠价格杠杆做好调节

国外经验显示,灵活的价格机制有利于解决天然气供需失衡矛盾。专家建议,应不失时机理顺天然气定价机制,逐步提高价格在天然气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短时期内要实现增大供给、增强调峰能力并不能立竿见影。缓解用气紧张,还是要以经济手段为主。”刘毅军说。

为什么短短几年消费者就迅速形成使用天然气的习惯,进而使天然气用量大增?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价格因素,天然气使用成本低。目前按照热值来换算,在同等热值条件下,我国天然气价格仅相当于原油的25%至30%、电的30%至40%。也就是说,用天然气比用油、用电能省一半以上的成本。因此,用气迅速被人们所接受,家庭用气增加,很多汽车也开始油改气,有的出租车宁愿排几个小时的队也要加气。出于成本考虑,一些过去以煤炭为原料的化工企业也改用天然气作为原料。 

在我国天然气供应能力还不能满足需求时,要做到有保有压,对于民生方面要加大保障力度,而对于暂时还没有条件完全改气的领域,要用经济杠杆予以调节。事实上,近些年我国也开始完善相应机制,逐步提高价格在天然气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从美国天然气产业链的实践经验来看,灵活的价格机制有利于解决天然气供需失衡矛盾。2008年,美国经济大面积衰退,但天然气需求并未出现异常波动。这是因为美国气价能够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调整,当部分用户因为经济问题停止用气时,气价的下降让另一部分对价格敏感的用户自动补上了这些需求缺口。同时,美国也通过推行季节差价等措施,培育自觉的可中断用户和可转换用户,旺季提价降低需求、淡季降价刺激消费,成功抑制了天然气供需的季节性波动。

刘毅军表示,回顾历次改革,我们会发现一条规律,即供给严重不足之时,恰是全社会取得广泛共识、推动天然气价改的契机。当前,我国应着力构建全产业链调峰错谷机制,制定差别气价政策,推行天然气季节性差价、峰谷差价、可中断气价和居民用气阶梯气价等差别气价政策措施。国家在加大激励储气设施建设力度的同时,重点激励大量自愿性可转换、可中断用户的形成,形成适应我国情况的调峰能力。

不过,专家也表示,天然气供应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理顺天然气定价机制并不能一蹴而就,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还必须发挥行政手段在季节调峰中的作用,制订应急预案和明确保供优先次序等,保障冬季采暖期,特别是在极端气象条件下,天然气供应能够平稳顺畅。

图表数据来源:中石油集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