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2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春无悔 大地为伴
——追记湖北安陆市植保站原站长周小贺
本报记者 魏劲松 通讯员 杜 巍

他每年开出逾千份“药方”,精准治疗农作物的疑难杂症;他每年近百次站在“讲台”,耐心为农民传经送宝;草帽、胶鞋、塑料盆,他带着这“三件宝”,31年如一日奔波于田间地头,与大地为伴,与庄稼结缘,与农民为友。

今年8月2日,他连续8天下乡查虫治病,因中暑诱发急性心脏病离世,年仅52岁。他就是湖北安陆市植保站站长周小贺。

“老周,我们来看你了。你看,今年水稻又丰收了……”11月30日,安陆市木梓乡金档村种田大户孙大育和乡亲们端着金灿灿的稻谷来到周小贺家中祭拜,这些质朴的农家汉子对着周小贺的遗像,哭得像个孩子。

今年7月,正值水稻抽穗扬花期,持续的高温天气使孙大育的125亩中稻田遭受严重的纹枯病。连续一周,周小贺顶着烈日,每天手把手地指导他,看着稻田里的秧苗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老孙百感交集。

1982年,21岁的周小贺从孝感市农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安陆农业局植保站工作。

因待遇太低,身边的同事一个个走了。“最艰难的时候,12人的植保站只剩3个人。”1993年到安陆市植保站工作的吴福梅回忆,那时身边同事纷纷下海经商。

迫于生计,加上家人的劝说,周小贺一度动摇过。2006年,周小贺准备到武汉和同学一起做生意。临上火车时,接到一个种粮大户的求助电话,他耐心答疑后,说自己马上就要外出,种粮大户哀求他说:“周站长,您可不能走,您走了,我们恐怕再也找不到像您这么负责的人了!”听到这话,周小贺默默地折回了家。

不久后,他在日记中写道:“那段时间,我曾犹豫、彷徨过,可当我深入乡村,看到农民对农技人员渴盼的目光,我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要为广大农民服务一生,奉献一生。”

种子离不开土壤,长期与农民摸爬滚打,“恋农情结”已深深地融入了周小贺的血液。“老周特别敬业,肯吃苦。”安陆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邹明召说。为获取病虫害第一手资料,周小贺常常天不亮就起床,两个馒头,一壶开水,一顶草帽,骑自行车或搭班车下田观测,在外一跑一整天,双臂、双腿常被稻叶、麦芒、棉秆划出道道血痕,被群众称为“草帽站长”,但他从不叫苦喊累。每次查病虫害回来,他还要分析处理几百个基础数据,每个数据都是他挽起裤腿,站在田中,一株一株数、一个一个查来的。近20年来,他经手发布病虫害情报500多期,准确率90%以上。

“他就是救火队员。”在孙大育的印象中,只要乡亲们一声召唤,周小贺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田间地头,为老百姓的庄稼看病开药。

受传统种植习惯影响,农民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一时很难接受。周小贺想尽办法,促使一个个新品种、一项项新技术得到应用推广。

孙亚平是种植大户,承包了60亩山场,但无论周小贺怎么向他说明新品种的好处,孙亚平总是摇头。周小贺拍着胸脯说:“老孙,你拿出两亩地对比试种,如果新品种产量低了,损失我来赔。”

当年秋收,周小贺邀请周边种植大户和村干部一起到孙亚平的试验田,现场挖花生、称花生,结果一比较,新品种的产量比老品种提高了三成。

2001年以来,周小贺先后举办植保技术培训班300余期,免费培训农技员数万名,使植保技术员遍布安陆每个村组。每次培训,仅能容纳四五十人的教室被挤得水泄不通。课后,农民不愿意他走,总是围着他咨询技术。

从事植保工作31年,周小贺每年进村入户进行植保技术指导和科技咨询的时间都在200天以上。为诊治作物疑难病例,他自费购买科普书籍150多册、查阅上千册资料,做读书笔记近50多万字。他还把自己掌握的技术编印成技术讲义等多种资料,复印给广大农民。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